一个漂在河涌上的“养老院”纪实
2006-10-12

  吴伯伯经常到珠江打鱼,补贴家用

  河涌上的船只聚拢在一块,成为“水上养老院”

  小猫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老人们一手操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80多岁的陈阿婆在丈夫去世后,仍不想搬上岸和家里人住。她表示,在这条和丈夫生活了一辈子的小船上,有自己最怀念的东西

  梁婆婆的女儿抱着小孙女,到船上看望妈妈

水上的日子很漫长
  ———一个漂在河涌上的“养老院”纪实
    
  □本报记者 马小六/文 翁洹/图
    
  75岁的吴老伯,人称“二叔公”,每天都会在“自家”外面的凉亭与邻居聊天,打发漫长的时光。“二叔公”的家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渔业村,位于黄岐中部,毗邻珠江,离广州只有几公里路程,村民们多是1958年组社时来自南海、广州、东莞、番禺的渔民。而“二叔公”这样的老人,则住在村边河涌的船上。
  与“二叔公”为邻的是30多位老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最大的梁伯98岁,虽然不能说话和走路,但意识还很清醒。他们的船在河道上形成了漂浮在水上的村子。鼎盛时,这里聚集着100多只船,后来,大部分渔民在政府的劝说和安排下上了岸。而这些老人家依然滞留在船上,当地人称其为“水上养老院”。
  “二叔公”想起以前打鱼的日子很是激动:“那时打鱼除了能挣够生活费外还有剩余,可现在我只能靠村里给的45元和政府补助的75元生活。”儿孙们有时会过来看望他,成了他惟一的精神寄托。“二叔公”说,15年前这里的河水变臭了,鱼少了,村民们不得不找别的方式维持生存,还有一些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及风湿病。
  渔业村支部书记吴永华告诉记者,村里没有多余的土地,想建养老院但没有地方,所以一直没有建成。去别的养老院每月要600多元,对老人们来说不现实。而且,要是解决了“水上老人院”20来户老人的居住问题,原来经劝说上岸的老人就有意见,会要求同样待遇。何况村里还有80多条渔船在外打鱼,渔民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过不了几年,他们也要回村子了。
  一位在该村做保安的周大哥告诉记者,他的父母也住在“水上养老院”。家里人在岸上虽有房子,但比较小,而且年轻人与老人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住不到一块。
  周大哥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养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三,一个读初三,每年需要很多的钱。而自己做保安每月1000元工资,加上妻子每月做清洁工,捡些垃圾,最多也就1800元,“解决了温饱,解决不了孩子的读书,解决了孩子的读书,解决不了住房。”
  老人们大部分有子女赡养,但仍有不少人要外出“工作”。今年80多岁的梁婆婆,早年丧夫,每天早上天未亮就去镇上拣垃圾,“运气好的话,每天能挣到七八元钱……”阿婆坐在船头说。
南方周末    2006-10-12 14:34:20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