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梵净山下愚公晏(4)
2006-09-30

梵净山下晏愚公(3)

晏愚公建校


和晏老师坐在邻居家门前的稻场上聊天,聊他这32年的教书人生。1974年,他成为芭蕉教学点民办教师。教学点没有固定的校舍,只能流动教学,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改革开放以后,土地联产承包,收获季节,农户家家堂屋里都堆满了粮食,学生便无处上课。晏祖福想过将自己家的堂屋让出来做教室,可自己家里总共才27平方米,当时是三世同堂,老母亲80多岁,哪里受得了几十名学生的吵闹呢?

1990年,晏祖福萌生自建学校的念头。于是,就和妻子商量,妻子起初并不同意这个在她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的想法。1992年秋,连阴雨数日不晴,学生们也一连几天没有地方上课了,这更增添了晏祖福自建学校的决心。

晏祖福饿着肚子到15公里以外的镇上背钢材,舍不得买上一个仅5分钱的馒头。村里人谁都不相信他是在建学校。抛开闲言碎语、冷嘲热讽,晏祖福利用节假日,三年间,花了300多个劳力做了近3万块土砖。如果没有窑来烧制,土砖就成不了青砖。晏祖福只得卖猪换钱,请人建了一个土窑。烧这些砖需用3万多斤煤,由于不通公路,晏祖福还要到十几里山外去挑煤。晏祖福只好以自己三年每月150元的工资作担保向信用社贷款4000元来买煤以及请人挑煤。他自己就挑了1万多斤煤,来回行路达1500多公里,几乎是从贵阳徒步到北京的路程。晏祖福无私奉献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乡民,人们纷纷出钱出力,助他建校。

1993年,学校学生增加到150人,晏祖福先后请了两名代课教师都因待遇低而走了,他只好让年仅16岁的长子晏湖一起来代课。父子二人边教书边烧砖,默默地筹建着梦中的学校。

晏湖17岁时,晏祖福让他外出打工,挣钱建校。晏祖福最终选定自家近600平方米的农田作为学校的校址,那是他家产粮最好的一块田地,也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199699日,学校终于落成。屋顶上却没有半片瓦,盖的只是花胶子。那天,晏祖福放声痛哭,建校期间的辛酸、委曲与欣慰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

没有瓦,下雨天,教室里就到处漏雨,师生们常常戴着斗笠上课。后来,在镇政府等部门支持下,学校终于盖上了瓦,但还差3000多块瓦,晏祖福二话没说便将自己家的房瓦卸下来给学校添上。现在,我依然还能从学校的屋檐下看见于风中飘拂的花胶子碎片。

我问老师在建校过程中曾想到过放弃吗?他说,没有,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言弃。他只是一直觉得亏欠家人,尤其是高龄老母。他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将他一手拉扯大,而他却一直不能让母亲住上宽敞的房子,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他也觉得对不起儿子,本来儿子准备用打工挣来的钱结婚,可他却全用在了建校上,为此,父子俩隔阂了许久。

晏祖福正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毅力坚守自己的梦想,他六年如一日建设校舍,三十二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1997年,晏祖福被破格转正。

 

公益中国第一人

    晏祖福老师投身公益,无私建校,可以说是“公益中国第一人”,他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公益中国网总监徐宏喆先生,为示敬重,他特地用毛笔以隶书写了一封信,托我们务必转交晏老师。

“尊敬的老师:您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也出生在一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您的执着与不懈改变了孩子们的未来,也将传道、授业、解惑用心表现出来。

作为公益人,我将以您为楷模,尽我所能救助孩子们,但同样重要的,是可以帮到您,因为您是一线的战士,您是孩子们的希望。在此,向您和您的家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晏祖福立即回复:“尊敬的公益中国网的领导和全体同志!您们好!我感谢您们对我的关注,感谢您们对我的支持,对我的鼓励!谢谢你们!其实,我是中国共产党员党员,是应该做的。”                               

 

 

梵净山下愚公晏(5)

 

本专题相关链接:

“2006东芝希望工程园丁奖颁奖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梵净山下愚公晏

                                               是晏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

晏祖福——印江良师,当代愚公

致黔东铜仁印江良师晏祖福

我们的学校

一切为了教育

为爱回眸

岁月如歌,为爱回眸

爱在轮回中延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