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1990年,晏祖福萌生自建学校的念头。于是,就和妻子商量,妻子起初并不同意这个在她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的想法。1992年秋,连阴雨数日不晴,学生们也一连几天没有地方上课了,这更增添了晏祖福自建学校的决心。
晏祖福饿着肚子到
1993年,学校学生增加到150人,晏祖福先后请了两名代课教师都因待遇低而走了,他只好让年仅16岁的长子晏湖一起来代课。父子二人边教书边烧砖,默默地筹建着梦中的学校。
晏湖17岁时,晏祖福让他外出打工,挣钱建校。晏祖福最终选定自家近600平方米的农田作为学校的校址,那是他家产粮最好的一块田地,也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1996年9月9日,学校终于落成。屋顶上却没有半片瓦,盖的只是花胶子。那天,晏祖福放声痛哭,建校期间的辛酸、委曲与欣慰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
没有瓦,下雨天,教室里就到处漏雨,师生们常常戴着斗笠上课。后来,在镇政府等部门支持下,学校终于盖上了瓦,但还差3000多块瓦,晏祖福二话没说便将自己家的房瓦卸下来给学校添上。现在,我依然还能从学校的屋檐下看见于风中飘拂的花胶子碎片。
我问
晏祖福正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毅力坚守自己的梦想,他六年如一日建设校舍,三十二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1997年,晏祖福被破格转正。
晏祖福老师投身公益,无私建校,可以说是“公益中国第一人”,他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公益中国网总监徐宏喆先生,为示敬重,他特地用毛笔以隶书写了一封信,托我们务必转交晏老师。
“尊敬的
作为公益人,我将以您为楷模,尽我所能救助孩子们,但同样重要的,是可以帮到您,因为您是一线的战士,您是孩子们的希望。在此,向您和您的家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晏祖福立即回复:“尊敬的公益中国网的领导和全体同志!您们好!我感谢您们对我的关注,感谢您们对我的支持,对我的鼓励!谢谢你们!其实,我是中国共产党员党员,是应该做的。”
本专题相关链接:
“2006东芝希望工程园丁奖颁奖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梵净山下愚公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