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梵净山下愚公晏(2)
2006-09-30

 

家贫徒四壁


梵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与生态旅游区。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这里还有珍稀的黔金丝猴、云豹、华南虎、大鲵、紫薇等,是“世界生物保护圈”成员之一。梵净山地跨铜仁地区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印江大书法家严寅亮曾为梵净山手书“黔山第一”,而晏祖福老师家即在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境内。

 

车行梵净山下,经常会在马路边遇到一些小学生,他们一旦看到我们的车来了,便肃立路边,举手敬礼,庄重而严肃,这一点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从未见过如此有礼貌的学生。听说,曾经有个人见学生们向他敬礼,便硬是要从车上下来,郑重地向同学们回礼,那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可惜,我们行色匆匆,以致于那么多礼没有回敬给这大山里的孩子们。

晏祖福老师跨过门前清浅的六井溪河来迎接我们,这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土家族汉子,一双粗糙的大手伸过来,让人倍感温暖与亲近,一如这里的大山大梁,让人有回归之感。


    河边的青砖瓦房门前横陈几条长板凳,俨然是一户农家,但不同的是门楣上贴着醒目的横批:振兴教育。门右侧墙上还嵌有一块黑板,上面是粉笔写的“开学通知”。这就是我千里追寻中的红星村芭蕉小学吗?

老师家和芭蕉小学相距仅几步远,家在坡上,校在坡下。老师家为砖木结构,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用木板隔成了两层。我顺着梯子爬到二层小木楼边,上边除了一张木床外,就堆放着各类杂物。那屋顶盖的是南方乡村很普遍的灰瓦,但在灰瓦之下还覆盖着一层塑料薄膜,当地人俗称花胶子,我想那一定是用来挡雨的,想那瓦片也许是不严实的,楼上必定经常漏雨。木楼朝阳的部分没有砌砖,而是通透的,只有几根木柱子支撑在砖墙上,木柱子之间靠编织的竹篾网子来挡风遮雨,还有几根柱子之间就是空空荡荡的。贵州之地,人称“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刮风下雨的日子可想而知这样的房子会有多么的阴冷。

堂屋墙上供奉着土家人年节时拜祭的神龛,墙角堆着些稻谷。堂屋微左有个门,里面黑洞洞的,想那就是我们城里人家所谓的主卧了,即使是大晴天,敞开着门,那“主卧”里面也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借用相机的闪光灯约略可见床上有一个婴儿正在熟睡,屋内除了一部电话以外,没有任何电视等电器。

“主卧”侧面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也是用花胶子隔着的,我举着相机侧身才能勉强通过,里面仅容一张床铺,靠窗的一面也蒙着一张花胶子,隐约透出外面的一丝光亮来。这岂是人居的环境?这就是老师94岁高龄的老母亲的住处。

堂屋与厨房是连在一起的,老师瘦小的妻子任永彩和侄儿媳妇、儿媳妇正在忙着做午饭。老师年近百岁的老母亲面无表情地坐在墙角。两个大儿子都去广东打工去了,只剩下小儿子暂时还歇在家里。

老师家门前坡下有一处风雨飘摇的邻家房屋,除了几根木柱子支撑以外,四面墙壁都是通透的,有的墙壁堆着些砖块,并没有砌上;有的墙壁是用杂木板合围的;还有的墙壁就干脆用花胶子一围。这栋屋没见有门,花胶子就算作门。撩起花胶子,进门是床,这就是老师目前的暂住处,他是借住于此的。床的隔壁竟然是一间教室,墙上挂着毛主席像,还挂着一块黑板,地上有一些长条凳。老师说,这里曾经也是教室,是新校的前身。

 

梵净山下愚公晏(3)

 

本专题相关链接:

“2006东芝希望工程园丁奖颁奖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梵净山下愚公晏

                                               是晏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

晏祖福——印江良师,当代愚公

致黔东铜仁印江良师晏祖福

我们的学校

一切为了教育

为爱回眸

岁月如歌,为爱回眸

爱在轮回中延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