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矸石山[图]
2006-09-30


家住矸石山

        来源:《三月风·新闻人物》2006年第9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矸石山附近的人们,不管对矸石山感到沉重或者压抑,无奈或者恐惧,不管爱或者恨,仍然一代代繁衍生息。拍摄者只是想做一种真实的记录,用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去拍摄。这些人不需要人们去可怜,去同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标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矸石山附近的人们,不管对矸石山感到沉重或者压抑,无奈或者恐惧,不管爱或者恨,仍然一代代繁衍生息。拍摄者只是想做一种真实的记录,用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去拍摄。这些人不需要人们去可怜,去同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标准。

摄影/牛国政  文/本刊记者 张立洁

熊丛友一家住在平顶山一矿矸石山上已经18年了。1988年,老熊和妻子张宏珍从河南省信阳光山县农村随务工流来到平顶山,选来选去,最后在矸石山上安了家。离家时,长女熊桂林才一岁,今天已长成了大姑娘,在广州打工。两个儿子熊光华、熊光明,一个读初中,一个小学即将毕业。

一家五口人凭借着智慧和勤劳,靠从矸石中拣煤块赚钱,虽然工作辛苦,居住条件很差,但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平顶山市是一个大型煤炭工业基地,现有生产矿井31对,“核定生产能力3247万吨”,一些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将挖出的“含有少量煤质的灰沙岩”煤矸石,作为副产品堆积在一起,有的堆积40多年,高达一百多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小山,俗称矸石山。这样的矸石山市区周围就有十几座。

煤矸石中夹带的煤块引来了不少附近的村民和外地打工者,他们靠从矸石山上拾捡煤块养家糊口,补贴生活。拾煤是一种又脏又累又危险的营生。他们不仅要把煤一块一块从矸石中拣出来,还要一袋一袋运到几百米外的山下,工作非常繁重。矸石自燃生成的一氧化碳、扬起的煤尘、冲矸石的污水和重体力劳动的汗水,一天下来,弄得大家满脸污垢,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拾煤者为了抢煤,往往不等矸石全部落定就蜂拥而上,被矸石砸伤的事时有发生。矸石山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某矿矸石山垮塌,八人被砸死、近百人被灼热的气浪烫伤。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为了每天能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到矸石山上去拾煤。

牛国政是在拍摄矸石山专题时认识老熊一家的。那是1999年8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孩子们不上课,在矸石山上到处撒野,时而帮助父母拣煤,时而四处奔跑,个个弄得浑身是煤,脸上脏得鼻眼不分。交谈中了解到,这些孩子都住在矸石山周围,父母上山拾煤,孩子们便包下了往山上送饭、拿点小东西的事情。对他们来说,矸石山就跟家一样,有事在山上嚎几声,山下的事儿就办了。

“拾煤人中老熊肚子里的故事最多,矸石山上的罗曼史、发家致富史等,他都知道。由于老熊两口实在太忙,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一直等到下午才到他们家里采访。”

老熊家住在一矿煤场的墙外,东面是煤场的围墙,西面是矸石山东坡,南北是一个夹缝,三间小房大约二三十平方米。屋里潮湿阴暗,两张床,一个吃饭桌,一台旧电视机,一台老式洗衣机和一些拾煤的行头,就是老熊的全部家当。

“房子是不怎么样,可也是我掏了七百多块钱从矿工那里买的。那时没有钱,再者这里离拾煤的地方最近,一二百米,有个啥事,山上喊一声,家里都能听到。”老熊讲起了最初来到这里时的情景。“这几年拾煤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160多个。矸石中能有多少煤好拾?所以我跟妻子分开上山,我多在夜里拾煤,她白天拾,这样不仅能拾更多的煤,住的问题也解决了。”

拾煤人一天的收入并不稳定。“每天都不一样,煤多时一天拾二十几包,有五六吨,每吨卖80块钱,一天就能赚四五百块钱,煤少时,一天就是七八包,五六包。我们两口平均每月能赚三四千块钱,除了吃、用,剩的也不多。不过比起农村种地还是强太多了。”老熊的收入在拾煤的人当中算是多的。他说出了其中的门道,“煤块和煤矸石很难分辨,刚来时我半天找不到一块煤,时间长了,不用细看就知道哪是矸石,哪是煤。18年了,熟能生巧嘛。”
看到了矸石山有“赚头 ”,很多矿主将矸石山的拾煤活承包给下岗职工,矿方按提成发工资。有的煤矿把矸石山承包给个体业主,这些个体业主再向拾煤人发包。虽然他们不分昼夜、顶风冒雨不停劳作,由于层层盘剥,收入甚微。

说到这里,老熊感叹道:“五六吨煤块,别说一块一块从矸石中拣出来,就是单运下山来都不容易。累啊!刮风、下雨,夏天、冬天,天天都在矸石山上,我每天中午吃过饭,先睡两三个小时,下午四点上山,太累了就在山上躺一会儿,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把煤运下山,交给老板(矸石山承包人),就到中午了。许多人干了几天,受不了这个累,都离开了。”

对矸石山的拍摄前后跨越了六七个年头。这期间,随着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一些企业家已着手对矸石山开发利用。同时一些不法商人也趁着煤价走高,将矸石粉碎后掺入原煤,销往各地。大多矸石山都被挖得千疮百孔。

2005年1月,牛国政再次到了老熊家。还是老地方,老熊依然很热情,有问必答。家里变化不大,两个儿子上学,夫妻两口山上拾煤。老熊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只是对孩子们放心不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矸石山附近的人们,不管对矸石山感到沉重或者压抑,无奈或者恐惧,不管爱或者恨,仍然一代代繁衍生息。拍摄者只是想做一种真实的记录,用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去拍摄,这些人不需要人们去可怜,去同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标准。■

编辑 李  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