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6
杜修贤 记录两位伟人最后时刻
文/本刊记者陈 涛
摄影/本刊记者张立洁 资料图片提供/杜修贤
来源:《三月风·新闻人物》2006年第9期
杜修贤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给毛泽东拍照了,泪水禁不住盈满眼眶,加上氧气罩里的雾气,他的眼前一片模糊。情急之下,杜修贤一只手拿起照相机,凭感觉把镜头对准毛泽东的遗容,快速地从不同角度多次按动了快门,另一只手则不停地拍打氧气瓶子。这是杜修贤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没有氧气的环境里拍摄照片。
杜修贤,男,1926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开始学习摄影。此后历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副组长、副队长。1954年调新华社工作。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8年离休。其代表作为《历史性的握手》等。
8月的一个上午,我们如约来到杜老先生家里。这是位于京郊平西府镇的一处庭院式住宅,院门半隐着,院子里青色的葫芦挂满了用竹枝、木藤搭成的架子。阳光透过枝叶斑斑点点地斜洒到地面。听闻到声响的老人很快从里屋走出来,衣着一身已经老旧的白色汗衫。坐在书房的沙发上,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领袖”辈出的年代。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领袖照片,向人们诉说着“昨日辉煌”。也许是“红墙”里待得太久之故,老人不愿意过多提及那些陈年往事,他说自己很少回忆过去,很多事情记不得了,但是从他略带湿润的眼角,我们分明知道此刻的他又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了。他说自从退休后,就很少再触摸相机了,“拍摄了那么多年,也累了。”如今,杜修贤身边有一个照顾他生活起居的阿姨,他平时弄弄地,种种菜,养养花,倒也自在。他说自己喜欢这种“隐居”生活。
“有什么好说的呢,都过去了。”“1976年?三十年了,时间太久,都不记得啦。”在我们简单说明来意后,杜修贤如此的开场白。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担任周总理专职摄影师,1970年,他又同时负责毛主席的晚年摄影,1976年,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两位伟人的最后时刻。然而,有着传奇经历的他却回避好奇者刨根问底。他说,有些事情过去了就不想再提。
带着面罩为主席最后一次拍照
1976年9月17日下午,杜修贤接到电话,让他马上到人民大会堂去。那时,杜修贤是中央外事摄影协作组组长,负责为毛主席拍摄照片。自从9月9日主席辞世以后,杜修贤曾多次近距离地为“安详”的毛泽东拍照。此时,毛泽东的吊唁活动已经结束。杜修贤叫上身边的一位年轻摄影记者同他一起去。一进门,当时的一位负责人对他说:“毛主席的遗体要运走,我们准备在无氧罩里拍些照片作为资料,以后用来对照遗体变化。”这位负责人还告诉杜修贤,那里面没有空气,必须戴上氧气罩进去。杜修贤说:“别人行我也行,就不单独练习试用了。”
当杜修贤准备进去时,回头寻找那个一起来的年轻摄影记者,已不见了踪影。杜修贤拿起照相器材,戴好氧气罩,和一名女护士一起往里走。当听见第一道门在身后关闭时,杜修贤身旁的那个女护士应声倒下,紧张得晕过去了。进去以后会是个什么情景,杜修贤也不知道,但他想,自己常为毛泽东拍照,虽然不能说是朝夕相处,也是经常见面没什么好紧张的。当推开第二道门时,杜修贤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此刻,毛泽东安详地躺在那里,像是睡得很沉。杜修贤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给毛泽东拍照了,泪水禁不住盈满眼眶,加上氧气罩里的雾气,他的眼前一片模糊。情急之下,杜修贤一只手拿起照相机,凭感觉把镜头对准毛泽东的遗容,快速地从不同角度多次按动了快门,另一只手则不停地拍打氧气瓶子。这是杜修贤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没有氧气的环境里拍摄照片。
陪同总理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出殡,杜修贤负责全程的拍摄工作。这是他随同总理拍摄的第16个年头了,16年里他多少回记录下总理的瞬间,而今天将会是最后的一次。此时别人可以纵情痛哭,唯独他只能强忍悲痛,不能让泪水模糊视线而影响工作,“这也是总理不希望看到的,他一向对我们工作要求很严。”三天前当周总理辞世时,一直守护在医院病房的杜修贤曾失声痛哭。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总理遗体,群众的泪水曾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此刻的杜修贤只得强抑情感,用他特有的平衡之功去记录下那一幕幕送别的情景:一月的天还很冷,自发站在长安街两旁的老百姓非常安静,只听得见哭的声音。那白发老太太,风一吹,白头发就飘晃在空中。
人们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却鲜有人知道总理曾经先来辞行过。据杜修贤讲,善解人意的周恩来,在病重期间就先后到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向那里的工作人员专门作最后的告别。那时候总理已经很虚弱了,走路身体都打晃,脚已经肿了,不能穿皮鞋,穿着布鞋来的。他平常一般都是穿着皮鞋,很正规的。总理逝世的前三天,他的司机还专门把人民大会堂的一些工作人员接到305医院看总理。那时候,总理已经不能说话,就是靠着吸氧,胡子也留得很长,见此情景,不少人背过脸去抹泪。
1975年底的一天,在会见完外宾之后,总理招呼周围的人说:“咱们照张相吧。”照相时总理就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不要在我的脸上打叉。总理已经预料到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照完了相之后,总理就说,咱们这是最后一张照片了。随后,总理专门把杜修贤叫到身边:“老杜,我的病你可能也知道了。外国朋友问我:‘你的病好得了吗?’我怎么回答呢,我只能回答:‘好了就好了,好不了就好不了。’”杜修贤说:“总理,我听说中医对这个病有办法。”总理摆摆手说:“没办法。” 此时杜修贤才意识到,总理是在告诉他,自己快要走了。
抓拍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次握手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可能没有人知道他们握过多少次手!然而,在摄影记者杜修贤的镜头里却留着他们最后一次握手的瞬间。1974年5月29日,周恩来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这是他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书房。会见结束时,邓小平、乔冠华和主席告别后就走出书房,摄影记者杜修贤一看,总理还站在门旁,他没有参加他们的告别,只是默默地等待着,开始杜修贤还以为他在等邓小平和乔冠华一道走,随后杜修贤突然有一种感觉,总理可能要和主席握手告别,他一动不动,似乎期待着什么又似乎不在期待,心里的感觉一时说不清楚。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和站在旁边的周恩来的目光相遇,瞬间,一脸的微笑飞逝而去。他立刻忧伤地垂下眼帘,这速变的表情令杜修贤惊诧不已,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端起照相机,镜头对准他们的身影……
周恩来一边看着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毛泽东,一边慢慢地伸出手,毛泽东也慢慢地把手伸了过去。两双操纵中国革命方向的巨手再次握在一起。当杜修贤“咔嚓”一声按下快门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却是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最后一次对着摄影镜头握手道别。无言的感觉使杜修贤紧紧地抓住了这无言的瞬间!那次握手后第三天,周恩来住进了北京305医院,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
与总理的两次合影
1940年,杜修贤14岁。他只身从米脂县跑到绥德县。“家里穷,要找活路啊。”一日,他偶然间听说“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正在招收学员。杜修贤又喜又忧:喜的是遇到了八路军,忧的是身上没有钱,又不认识几个字。当有人问他是否愿意当勤务员时,他不停地点头。而真正从事摄影,是在师从吴印咸之后,是在拥有了“蔡斯”相机之后。而走进中南海,来到周恩来身边,已是1960年元月,杜修贤接到新华社的通知,到中南海专门负责拍摄周恩来总理活动的新闻照片。那年,杜修贤刚满33岁,已拍了16年的照片。
巧的是他在总理身边工作的时间也正好是16年。杜修贤以他娴熟的技巧、敏捷的动作为世人留下了总理各个时期的许多照片。给总理拍了这么多,他跟总理合影的却只有两张。 “我很幸运,因为记者不能主动提出与总理合影,而我却有两张。”一张是杜修贤与总理并排坐在飞机座椅上的,一张是在中南海颐年堂前两人握手的。
他讲了后一张的来历。有一天,外事活动前,总理跟几个记者交谈、握手。杜修贤就上去,咔嚓、咔嚓抢拍了一组镜头。总理看见了他,也笑着走过来同他握手。刚刚一握完,没想到总理突然转过身说:“我和老杜握手怎么没人照相?”杜修贤忍不住笑了,“相机在我手里,别人照不成啊!”周恩来朝另外一个记者招招手,“我和老杜再握一次手,你给照一下。”于是就有了这幅合影。如今它就挂在杜修贤的客厅。“总理真是平易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