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中的低科技风
2006-09-28

2003年,正值《PC World》创刊20周年,编辑们突发奇想,20年过去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于是,他们给斯科特·斯潘泊尔(Scott Spanbauer),一个为《PC World》写了20年技术专栏的记者派了一项特别任务——20天内不用计算机。

他用计算机打印了联系表和日程表,给所有朋友发了信,说20天内不收E-mail。然后,他关掉了家中三台计算机,把心爱的索尼笔记本锁进保险箱。虽然杂志社掏钱让他远离电脑,享受生活,但他心里不无担心:没有计算机,没有Word,没有E-mail,没有Google的日子,会不会是一场噩梦?

他从仓库里找出了10多年没用的、落满了灰尘的打字机,开始了80年代的生活。打字居然没有生疏,一个半小时打了3页文字,但如果用Word,半小时就够了。多年没用的CD机和镭射唱片重新回到了客厅,他开始反省平时下载了太多的劣质音乐。最想念的仍是Google,以前连做碗玉米浓汤都要求教Google,但现在查个单词还要搬出厚厚的牛津字典。Google已经深入思维,不能搜索的日子好像突然失去了某种屏障,心里惘惘的,但转念一想,少知道一点知识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的儿子既不能玩《职业滑板3》游戏,也不能在网上看滑板视频,只好自己带上滑板出门了。楼下的信箱里还破天荒躺着一个朋友手写来的信件,“那个实验,玩玩就好,别当真了”。

20天后,实验结束,斯科特·斯潘泊尔重回21世纪。当他兴冲冲的从保险箱中捧出笔记本电脑,看到邮箱里堆积了2000多封邮件时,却没有丝毫兴奋的感觉,那里真正重要的只有两封邮件,还有1571封是万恶的垃圾邮件。他重新用回Word,发E-mail,看新闻,但回想那20个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日子,生活似乎也并没有缺少什么。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时代,技术不断加快生活的节奏,你要做更多的工作,消费更多的娱乐和信息,只是因为你能够,而不是因为你需要。

或自愿或被迫,现代人多少都做了“数码败家子”。花花绿绿的电子消费品,从笔记本、数码相机,到PDA、iPod、MP4、PSP、NDS、XBOX,个个都戴着“不可或缺”的帽子,堂而皇之地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恨不得霸占住我们全身上下每一处有知觉的细胞。以前只是高喊要占领客厅,但随着设计越来越袖珍化,它们愈发招摇地进驻卧室,留恋床笫,有人搂着黑莓手机睡觉,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上床。不久前的《纽约时报》上有一个笔记本电脑三角恋的故事。一个叫史密斯的网络杂志编辑,37岁,喜欢在床上工作,有时候凌晨两点还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床上写博客。“坐在床上,抱着笔记本电脑,半梦半醒地喝着咖啡,写着博客,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愉悦感。 这样的嗜好令他妻子十分反感,影响了10年的夫妻感情。英国一本时尚电子杂志《T3》最近隆重推介了一款奢侈的高科技床,内置了液晶电视、网络端口、音响系统、饮料壁橱,以及按摩器,“我们也许永远不会下床了”,但这样完美的床,想来却有点毛骨悚然,最好还是别爬上去。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高科技吗?你真的需要随时随地带着手机,唯恐人们不能找到吗?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只是手机,而非要在手机上听音乐,拍照片,看电影呢?我们真的需要事事求助于Google、WIKI吗?暂时逃离鼠标和键盘,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历史证明,文化的反思总是跟不上技术的革新。上世纪50年代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如核武器、电视,直到60年代才有人反思它们种下的恶果。同样,90年代流行开来的计算机、互联网、手机,也要到十年后,人们才开始看到这些技术带来的文化和社会突变,像安全隐患、隐私、色情,以及对私人空间的侵蚀等等。人人都听过计算机“无纸化”的承诺,但事实上这些年来计算机耗费掉的纸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虽说计算机数百倍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你随时都可能遭遇BUG、系统崩溃和电脑病毒。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也许可以模拟人类的一切感知与情感,按照路透社的说法,一位新加坡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虚拟拥抱”的技术,还有什么比在网上得到一个虚拟的拥抱更可悲的吗?一直以来美国的那些顶级大学实验室不遗余力地研究怎么将电子芯片注入人体的神经中枢,终极目标就是让人可以利用芯片与数字设备交流,成为能直接连接到机器上的生物。这不是《黑客帝国》式的幻想,而是行之有效的商业项目,美国军方已经研发出半人半机器的士兵。还有生物学者与未来学者混合在一起的危言耸听,按照他们的“科学”论证,一旦人们习惯了在手机那么个巴掌大小的地方写信读E-mail,总有一天会进化成巨眼怪物,并因手指运动过于剧烈而导致前臂畸形发达。

“拜技术教”一旦走火入魔,会让人心生恐惧,所以有人干脆退回到旧的生活方式里去,原来那么多旧技术都是可留恋的。胶片、留声机、机械表,它们的质感、坚固和手工感都是数字替代品所没有的。留声机里播出来的音乐比iPod耳机中的音乐要温暖,再高级的数码相机也难以捕捉到女孩子眼中一闪而过的流光,秒钟轻轻划过旧钟表的表面,仿佛能比手机屏幕上的数字更好的捕捉时间的本质。

其实,无论对技术的追逐或厌弃,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无奈。像斯皮尔伯格,他是好莱坞的电影技术教父,但生平最恨用数字摄影机拍片子,反而对老电影胶片抱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喜欢坐在剪辑台前,看着老剪辑师把长长的胶片绕在脖子上,胶片散发出来的化学的味道,让他感觉自己在干一种手艺活。

周末不插电的日子

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人组织“周末不插电”运动,找一个周末,拔掉生活中所有插头,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不吹空调,不煲电话……甚至国内已经有一对看《迷失》、《越狱》看得晕头转向的白领夫妇,在自己博客上发起“周末不插电”的号召,当即就有40多人响应。如今《越狱2》开演,美剧迷们又开始四处找BT种子,准备与美国人同步看米帅到底有没有逃出升天了,但是,真的值得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网上一集一集下载连续剧看吗?

有一位写字为生的乐评人,每到一处都抱着一台传真机,给报社发手写稿,周围人以为他是仇视高科技的怪物,但其实他只是打字太慢,才不得不用传真机。他天天上网,只是不写E-mail。不过他热爱短信,手机键盘摁得飞快。真正让他厌恶的技术是彩铃,中国的流行歌曲本来就够烂的了,还到处听到一样的口水歌,严重污染社会空间和耳朵。

陶艺家白明更是一位典型的在新时代里怀恋着旧时光的“遗老遗少”。他一个星期上一次网,一次只上10分钟,目的极简单,只是查一下有没有E-mail。他从来不在网上看新闻,更愿意翻阅报纸,质朴的新闻纸散发的油墨香味令他迷恋。他从来不用电脑写字,每次面对电脑,只觉一片茫然,敲击键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维变化。他习惯书写,看着思绪变成白纸黑字从笔端流溢出来,是很美好的感觉。他不喜欢计算机里可以复制的线条和色彩,更欣赏在纸上画出的质朴线条,画布移动时产生的触感,一块块颜料堆砌出来的色彩,会引发很多的激情和想象力。每个月,他都会给三五个好友写信,偶尔还用毛笔写。闲来无事,他还喜欢用钢笔在宣纸上缓慢移动,与毛笔有同样的审美度,很特殊的,软软的,很亲切。

他说自己并不抵触新技术,只是不感兴趣。十几年前,他就有过一个Walkman(随身听),但很快发现那不是他需要的。戴着耳机很难专心听音乐,听完后总觉得耳圈有异物,不舒服。尽管很喜欢iPod的设计,但他不会买,宁愿安静坐在家中,泡壶茶,听音响里传出的音乐。他多年来一直用一款诺基亚手机,型号不明,外形功能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信号不错,够牢固。

唯一令他心生恐惧的是“键盘的敲击声”——这种冰冷的声音已经取代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书写方式,彻底改变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在他看来,中国的书写是世上最优雅的书写方式,是与心灵最安静、本真的交流,其间渗透的是中国人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安静、缓慢、踏实。凡是经历过的人,那种书写会永远成为一种情结。现代人过于依赖电脑,退化的不只是感知,更是触觉。那种可以一边晒太阳,一边安静缓慢地让笔端在纸间移动的愉悦触感在下降,现代年轻人已经无缘也无心去体会其中的精神空间和情感空间。

到底谁需要100美元电脑

CM1还是2B1,麻省理工学院那位尼古拉庞帝大师的100美元笔记本电脑始终没有确定名字。8月28日,OLPC组织宣布已经试生产的100美元电脑将被命名为儿童电脑1号,缩写CM1。但仅仅两天之后,OLPC负责软件开发的沃尔特·本德(Walter Bender)就在维基百科上披露了新名字,2B1,to be one的缩写,暗含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项目宗旨。

尽管这项麻省理工大学发起的半公益项目不停地改名字,但早在2005年就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崇备至,被视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儿童步入信息文明的捷径。可技术界似乎并不这么看,《连线》杂志更愿意将100美元电脑形容成“工程师的限价拼图”,一切以降低成本为前提,由广达代工的首批500台100美元电脑将在9月份投产试验,这批样品配备了400MHz的AMD Geode处理器,128MB DRAM内存和512MB内置闪存来存储数据,甚至还有SD卡插槽来扩展容量,8英寸的液晶屏号称分辨率高达1200×900,Linux操作系统采用Google赞助开发的界面。按照OLPC项目组织的估算,这套配置成本得140美元,只有大批量生产才会降价到100美元水平。

用新时代的老技术来形容100美元电脑似乎更合适,100美元电脑对于孩子们到底有多大益处,根本没有权威教育机构敢发言。而另一方面,尼日利亚、阿根廷,巴西和泰国,原本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发的100美元电脑,至今只有4个国家订单,每个国家定购100万台。而印度已经明确回绝了OLPC的合作要求,印度教育部长苏迪普·巴纳吉(Sudeep Banerjee)的说法很有意思,“这种看似流行的设备很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心理成长,世界上顶尖的思想和成功人士都是通过学校教育,而不是一台电脑得到的”。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对100美元电脑不感冒呢?这是个让人疑惑的问题。其实,越缺少自主技术的国家,似乎对类似100美元电脑越排斥。

对于那些所谓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们,100美元电脑到底性能如何并不关键。OLPC组织公布的所有100美元电脑图片时,总是在屏幕里贴上张南亚或者拉美穷苦儿童的迷茫笑容,而真正发出声音,希望花100美元买台这种机器的人却来自发达的城市,很多人在技术论坛上留言道:“100美元也就相当于10张CD的价钱,尝试一下这个玩具能干什么。”

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和微软主席盖茨一直以来对100美元电脑不屑一顾,盖茨更愿意展示微软研发的1000美元售价折纸电脑,或者推广类似儿童电脑教育的FlexGo计划,用预付电话卡的市场运作方式,根据电脑用户的使用时间长短来按分钟计费。全球每年办公室和家庭淘汰的旧电脑数以亿计,处理电子垃圾的费用远比100美元电脑更贵,却没有人发起全球旧电脑接济发展中国家儿童教育的运动。到底是需要旧技术,还需要新商业机会呢?当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站出来给100美元电脑打气时说道:“除了存储海量数据,100美元笔记本电脑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日常需求,只要能连接互联网,数据存储也不是问题。”这种口吻让我们想到了10年前Sun提出的NETPC概念。尽管至今也没有几个人体验了100美元电脑的性能,但电子邮件、书写文档、语音网络电话,这些常规的应用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升级。100美元电脑对当今不断技术升级进步的商用设备不无反思作用,就像每个人都钟爱高速跑车一样,总是喜好不断增加刺激和物质满足欲,似乎只有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就意味处在每个时代的最前沿,可100美元电脑这样的老技术照样可以做很多事情,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提高生活质量,远比好高骛远的信息占有欲更现实。

《三联生活周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