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惊天命案背后的“元凶”
2006-09-15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记者 张洪河  

  母亲的诉苦使他产生了杀婶为母报仇的念头。从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和侦破题材的连续剧他学会了作案和逃避打击。为杀亲,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周密、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从杀死弟弟到杀死婶婶再到杀死奶奶,在现场长达3个小时之久。为等待下一个目标出现,他能守着尸体泰然自若地看电视,并思考如何下手,并于杀人当晚又连续2次潜入现场焚尸灭迹,销毁证据,为警方设置团团迷雾。而作下如此惊天大案的曾是一位只有13岁的“好学生”、“好孩子”。

 
              严密的预谋    凶残的手段

    8月25日零时许,河北省南皮县某村发生一起火灾,而当警方救完火发现屋子里有三人已死亡,其中两人身上有多处刀伤。经初步勘查,警方认定是一起特大故意杀人焚尸案。当地警方经过艰难侦查,在排除了近300名嫌疑人后,近日终于使这起震惊河北省的大案告破,作案人竟然是只有13岁的学生小华(化名)。

    据参与办案的南皮县公安局政委杨志通介绍,小华性格内向,成熟较早,平时喜看暴力和侦破题材的影片和电视剧。小华的母亲与其婶婶因一些家长里短两家积怨,小华的母亲常喝酒,并酒后诉苦,使小华产生了仇恨心理。

    8月24日中午,暑假期间的小华躺在床上观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其中主人公杀人为养父报仇的情节,使他联想到与母亲受婶婶“欺负”相似,便产生了杀死婶婶为母亲报仇的念头。小华认为叔叔在外地打工不会回来,但婶婶与她的儿子(小华的堂弟)经常在一起,娘儿俩在一起下不了手。他知道婶婶下地干活时常常把堂弟反锁在家里,便想先除掉堂弟,婶婶回来再杀掉。等父母一出门,小华开始做杀人准备,他精心选择了一块长布条并在上面打了几个死结,换好了平时不常穿的衣服,开始观察婶婶的行踪。    

    下午4时30分左右,他看到婶婶将堂弟反锁在家里离开了,便跳墙入院直奔里屋,看到堂弟便说:“咱奶奶从县城回来了,让你去呢。”堂弟关掉电视准备出屋,纳闷地问了句:“哥,你怎进来的?”小华说:“我看到你妈妈了,你妈妈给我钥匙开门进来的。”堂弟往外走小华在身后用长布条勒住堂弟的脖子,直至气绝身亡。这时他看了看表:5时零5分,感觉婶婶回家还有一段时间,便打开电视,边看边琢磨如何杀死婶婶,这期间,怕堂弟活过来,又重新勒了一次,直到堂弟脸上落满了苍蝇,他判断这回肯定死了。他找来被罩、三角带(用来扼住婶婶脖子)和菜刀(婶婶有劲,万一打不过,以防不测),并考虑杀人后纵火,又找来助燃的东西放在门后,自已则躲在门后等待婶婶回家。

    傍晚,婶婶回家不经意发现小华拿着被罩站在门后,便问:“你藏在这干什么呢?”吃了一惊的小华很快把心稳了下来,“玩呢”,婶婶以为他与堂弟玩耍,便没在意,就在转身离开之际,他将被罩罩在了婶婶的头上,并从后边勒住脖子,婶婶意识到了危险,“侄啊,我可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啊。”“你不是对不起我,是对不起我妈妈。”红了眼的小华顺手拿起菜刀,向婶婶的头上猛砍。正在这时,奶奶进来了。他提刀站起来,一身的血把奶奶吓得瘫坐在炕上。小华拽过一个枕头蒙住奶奶的脸,“奶奶,对不起了,谁让你碰上了……”他怕再有人进来,便将婶婶家的门闩好,将奶奶、婶子、兄弟的尸体搬上炕,把液化气罐运到屋里,仔细清洗了地上的血脚印,把菜刀洗好放回厨房内,自己到浴室冲洗完满身血迹,翻墙回家。

    晚上11点多,他估计父母睡熟了,便再次翻入婶婶家中,点燃了提前准备好的油毡引燃房屋,怕燃烧不旺,他又找到两瓶酒泼到火上。回到家中忽然想起液化气罐未开,他又第三次返回现场,此时满屋浓烟熏得他睁不开眼,便闭着眼摸到气罐打开阀门。

 

     记者与小华的对话

    在当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杀人焚尸案侦破了,然而给办案民警们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震惊和揪心的痛。直接指挥侦破此案的南皮县公安局局长高洪生说,没想到13岁的孩子能作出这样手段残忍而周密的惊天大案,没想到公安局在讯问他时先是负隅顽抗,在冲破心理防线后供述作案经过时如此镇静,没想到影视带来的影响如此之深。纵观小华杀人报仇、预谋作案和反侦察能力,固然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但更多地来自于电视上暴力和侦破题材的电影、连续剧的影响。

    在南皮县公安局一间墙上写有“一念之差,父母牵挂”的问讯室里,记者见到了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看上去瘦弱文静而又幼稚的小华。下面是记者与他的对话。

    记者:“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公安局吗?”

    小华:“知道,我杀人了。”

    记者:“为什么要杀人?不害怕吗?”

    小华:“我婶婶家欺负妈妈,我为妈妈报仇。光想着报仇了,没觉得怎么怕。”

    记者:“怎么知道婶婶欺负你妈妈的?”

    小华:“有我亲眼看到的,因为地基的事,两家子都打起来了。有时妈妈受了气就爱喝酒,自己把气憋在肚子里哭,也有时跟她关系好的邻居说,我听到过。”

    记者:“你很疼妈妈吗?”

    小华:“我疼妈妈,妈妈也特别疼我,她累活自己干,好吃的留着给我。”

    记者:“平时爱看书、看电视吗?”

    小华:“爱看,最爱看破案的,已经看过至少20多部这样的电视连续剧,我的很多同学也喜欢看。”

    记者:“你为什么选择这天给你妈妈报仇呢?”

    小华:“我在家看了个电视剧,电视里的周军是个好人,他养父也是好人,他为了给没有血缘的养父报仇,就把他养父的仇人杀了,看了很解气。里面的情节跟我婶婶欺负我妈妈差不多,就想起了得给妈妈报仇。”

    记者:“为何你觉得你婶婶与你妈妈有仇,把你的弟弟和奶奶也杀了呢?”

    小华:“其实我只想杀了婶婶报仇,杀我弟弟是为排除障碍,也不想杀奶奶,但如果当时还有人像奶奶一样进来,我还会继续杀,这样被人发现不了。”

    记者:“现在最怕什么?”

    小华:“最怕爸爸妈妈知道了,他们得急疯了。我还怕坐大牢,那样在村子里和同学们面前名声不好,没面子。”

    记者:“当时想过这件事的后果吗?”

    小华:“想过,我准备好了刀子,要是警察知道了来抓我,我就自杀。”

    记者:“为什么杀人以后还要放火?”

    小华:“放火能破坏现场。万一留下痕迹,放火后就都烧了,发现不了脚印和手纹。” 

    记者:“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从哪来的?”

    小华:“从电视上。”

    记者:“做了这些事情你不后悔吗?”

    小华:“后悔。我妈妈在出殡时哭了,说这是谁干的这么伤天害理的事呀,有多大仇呀,把一家都杀了,那时我就后悔做错事了。”

    记者:“你现在最想什么?”

    小华:“想上学。如果上不了学,出去了我还自杀,要不没脸见人。”

       不良影视冲击下,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

     河北省公安厅侵权科科长王建民认为,这起案件在河北省甚至全国也极为罕见,从中反映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他认为,未成年杀人犯罪往往是团伙作案或采取投毒、纵火等非“面对面”的形式,而这起案件不仅“面对面”杀人,而且采取了“见血”的方式,并且是杀的亲人,令人震惊。分析原因就是现在的未成年人看得多,如影视、报刊等,而经历得少,一旦经历往往就与所接受的信息对比和模仿。另外,未成年人思想简单,但所接受的信息复杂,遇事往往用简单的思想去考虑,而用学到的复杂的手段去处理。

 记者采访了小华所在小学的老师、同学和村民。他们普遍认为平时小华是个“好孩子”“好学生”,是班干部,学习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班里前三名,并凭自己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初中,还没开学就出了这么大的事。记者走进墙壁上写有“依法治校,做守法小公民”的某某村小学,有30年教龄、曾任小华班主任的一位老师承认,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尽管每周上一节法制课,但是现在的电视、网络对孩子们的影响太大了,学校的教育抵不过电视的影响,暴力的、色情的、凶杀的、迷信的内容比比皆是,未成年孩子们模仿能力强但是非观念、世界观还没完全形成,一旦接受了太多的负面信息,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些让基层教育工作者、家长防不胜防,无可奈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认为,这一案件令人深思和忧心。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但这不意味着影视、网络、报刊书籍等要靠强烈的感观刺激来吸引人。而恰恰一些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利润,播放暴力血腥、色情等内容来“吸引眼球”,使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有仇必报”,不计后果,并学会了犯罪预谋和反侦察能力,这不能不说是大众传媒的一种悲哀;一些影视、文学、新闻作品出发点是为了“法制教育”,但往往对一些案情披露描述太细,反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内容尚未分开,比如电视剧分级问题,目前尚未做到。有关专家特别指出,由于电视普及面广,普及时间长,接触也最容易,所以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再加上“电视面前无老幼”,影视剧不加分级地播放,大量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可能比网络更大。

     河北省一位多年研究未成年犯罪问题的专家认为,当今从学校到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甚至是希望孩子“当大官,挣大钱”,这样才算“成才”,其实这是把孩子当成一种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在文化学习上要求严之又严,但对孩子在“成人”方面的“心灵教育”上却放松甚至放任,很少关心孩子所受的外界影响和心理活动。如果学校和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孩子们接受了哪些方面的外界信息,了解对其心理活动有哪些影响,及时与孩子沟通,纠正其心理上出现的偏差,就有可能避免惨剧的发生。这一案例再次醒示我们,教育不能只重“分数”,而忽视甚至偏废了“德”的培育。(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