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一些地区仍在热演“高成本招商”
XINHUANET 2006年09月13日 08:24: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西部一些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工业“跃进”行动,但这一行动正在变成过去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资模式的翻版。记者最近在多个省市采访发现,沿海发达地区先行探索的靠优惠政策和资源投入引资的招商模式,因引发财税损失、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等问题,被证明不可持续,开始被东南沿海部分发达地区放弃。但这一招商模式却在中西部地区愈演愈烈,一些地方甚至开出“高额奖励”助推招商。
“翻版现象表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共识尚未在中西部地区成型,将导致中西部地区重陷粗放式工业化怪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钦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超级优惠”重演“高成本引资”
今年2月,江西会昌县出台的一份“实施意见”称: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作为“主攻工业年”。2006年力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两亿元,比上年增长44.11%。
这份“实施意见”,被视为会昌县工业化“跃进”的重要宣示。基于这种目标,会昌县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新开办的工业企业,在税收减免、租地征地、用工等方面允许一厂一策,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记者在多个省市采访发现,在推进工业化的旗帜下,依靠“超级优惠”招商引资成为许多地方普遍选择的路径。为争引项目,几乎每个外出招商干部的手中,都拿着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红头文件,大搞“让利竞争”大赛,不断推高各种显性招商成本。
土地优惠是最大的优惠。安徽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优惠政策规定,投资1000万元至5000万元人民币,土地价格为每亩地6.5万元;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每亩6.0万元。阜阳市颍州区则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土地收益金为1万元/亩;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土地收益金为0.5万元/亩。低价让地,一些地方甚至连“三通一平”的土地整治成本都无法收回,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得的收益甚微。
税收优惠也是主要手段之一。各地名义上实行“五免五减半”,私下均以奖励的方式变相将部分地税返还给企业,以此招徕投资。淮南市谢家集区规定,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建的生产型企业,从获利年度起,按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区级实得部分,由区财政前五年等额、后五年50%奖励扶持企业,用于企业生产发展资金。阜阳市颍州区规定,经营期10年以上的工业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前两年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第三年至第五年按50%奖励。
宁夏银川市下辖三个区,每个区都建有一个工业园区,由于区位相同,引资竞争非常激烈。金凤区一位领导坦承,除了提高服务水平外,更多的只能从税收、土地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客商。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分析说,各地优惠政策大赛的背后,是在土地、资金、资源等方面付出越来越多的“隐性代价”,如财税损失、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等。从实际情况看,至少在引资问题上,基本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等政策的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还采取“挂牌保护”的政策,为企业挂免检保护牌。最近,河南社旗县对13家企业颁发了“重点企业保护牌”。据了解,江西永修县去年也明文规定,由县政府对外来投资企业颁发“重点企业保护牌”,县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向企业主发放“绿卡”给予重点保护,未经县政府批准,禁止任何部门进入企业检查收费。有关专家分析,“挂牌保护”的做法与市场运行法则格格不入,不仅无助于提升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形象,而且客观上对其他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提成式奖励”强化政府介入微观经济活动
记者采访发现,为鼓励干部招商,中西部一些地方甚至开出许多“提成式奖励”药方。“提成式奖励”不仅加重各地招商成本,而且助推招商引资活动愈演愈烈。
淮南市谢家集区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中规定:引进我国大陆境内资金30万元至100万元,按引资额的0.5%予以奖励;100万元以上的按1%予以奖励(不含信贷资金)。本奖励适用于本区和区外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党政机关干部)。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招来一个100万元的项目,个人能够拿到五万元的奖励。
据宁夏平罗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年终庆功大会上,平罗县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之臣颁发金杯、银杯,并敲锣打鼓、披彩戴红送至家中或单位,以形成“人人都在招商引资”的你追我赶氛围。
一些地方还以招了几个商、引了多少资为干部升职依据。安徽阜阳市规定,对工作实绩突出的驻外招商引资小分队成员,由市委组织部提出重点培养和提拔使用意见;对成绩特别突出又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有功人员,优先提拔重用。
记者采访还发现,各地驻外招商引资小分队的工作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阜阳市就规定,每个小分队驻点经费第一年三万元,从第二年开始为两万元,由市财政拨入派出部门,由派出部门管理,不足部分由部门补贴。
王钦分析说,“提成式奖励”表明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强势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为完成招商引资指标,驻外招商干部三天两头请客商吃饭,招商不成公家承担相应费用,招商成功个人拿奖金,公款成了干部谋私利和创造政绩的资本。
“五重五轻”重蹈粗放式工业化
江苏连云港德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曾被连云港市环境监察支队等单位确定为环境污染赔偿单位。后被安徽淮南市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主要生产纯碱。引资企业与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朝阳村仅一墙之隔,据当地村民反映,近几年,这家企业依然存在超标排污问题,碱厂排放物污染了水田,一些使用污水浇灌的土壤,也发生变异。淮南市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就是花上几千万,也恢复不了原来的生态环境。
资金与项目来了,环境污染也来了,这是中西部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生动写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近几年,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的高污染企业到安徽、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落户,造成当地环境污染。“重招项目和资金,轻环境影响评价,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陷入的一大误区。”王钦说。
专家分析提醒,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还存在另外四大误区:
重招单一项目,轻招产业链项目。中西部地区招商还处于“见一招一”起步阶段,产业链、产业化招商很少。由于不少税收减免政策都有一定时限,引进的单一项目,容易成为“移动公司”、“游动企业”,可能使中西部地区既没有得到税收,又难以解决就业问题,留下的只是一时难以再利用的厂房和一时难以再治理的环境。
重招项目和资金,轻引人才和技术。直接结果将是中西部一流的资源,耗费在二流甚至是三流的人才和技术上,不仅无法使投资者获取预期高额回报,难以实现“引得进、留得住、富得起”目标,而且造成工业原料、土地资源、劳务等生产要素的极大浪费。如果不提高技术水平,中西部的工业化规模越大,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难以提高。
重建生产基地,轻建研发中心。仅有生产基地而没有研发中心,极容易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大批企业进来了,但由于研究开发中心未进来,难以让产业链在中西部“落地生根”,进入一个“空壳经济”怪圈;二是造成“企业虽增多了,但强势企业少;产业虽聚集了,但优势产业少”等问题。优势产业无法做大做强,意味着在以后或下一次结构调整中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重招项目和资金,轻培育本地民营企业。靠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工业化,可能使中西部地区付出三大代价:一是本地工业日渐衰微,一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可能会消亡;二是技术外来、资本外来,经济对外依赖性非常强,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三是虽然人均GDP在增长,但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准。(记者/黄庭满 罗博 葛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