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温州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突发疾病,家属求助于这条全天24小时开通的“生命热线”时,“120”却“失效”长达四十分钟,当救护车姗姗来迟时,病人已经死亡。
机器故障还是人为疏忽?“救命热线”堵塞事件频发暴露出了急救系统中的哪些困境?
120急救电话,被称为城市的“逃生门”。根据规定,120急救中心24小时有人员值班。
急救电话“120”四十分钟无人接听,外来务工人员客死异乡
7月26日凌晨4点30分左右,居住在温州的外来务工人员秦女士发现丈夫黄开荣突发疾病,她赶紧求助于周围老乡,并连续拨打“120”急救电话。但是在接通的情况下,“120”竟然无人接听。据当时戴着手表的老乡姚元军回忆,他起来的时候是4点45分,打“120”时,线路是通的,但只有录制铃音,无人接听,“我们每过一两分钟打一次,就是没人接。”
眼看着病人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之下,他们向110求助。温州市110指挥调度科副科长邵某向记者证实,7月26日凌晨5点左右,110接到秦女士报警,说家里病人危急,打120却一直打不通,“我就拨打了几次120,但都是长音,没人接听。于是我就拨打了市长热线,问120是否还有其他联系方法,市长热线说没有,我们只好一直拨打120,过了10多分钟后,120终于接通了。”
据介绍,根据当天110的接警记录,温州市110指挥中心是在5点05分接到求助电话的,接通120急救电话是13分钟以后,也就是26日凌晨5点18分。此时,离秦女士第一次拨出120电话已过了四十分钟。
当温州市120急救车6点左右赶到现场时,病人黄开荣已经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装备先进的救护车无疑是与死神较量的“利器”之一。
“急救”变“慢救”:机器故障还是人为疏忽?
24小时都开通的救命电话,为何会出现四十分钟无人接听的情况呢?
温州市急救中心表示,根据调查,7月26日凌晨这起事故期间,工作人员一直在岗。温州市急救中心主任王显松说,无人接电话并非人为原因,而是因为当时120接警设备出现了故障,信号短时间传递不畅。而据了解,坐落在温州市区新城的急救中心是2005年3月投入使用的,仅设备投资就达百万元,有来电显示‘三字段’显示系统、实时录音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及大屏幕多媒体投影系统等先进的急救指挥设备。
王显松承认,急救中心设立了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机器故障这类意外事故,但在事故当天没有得到执行。“120值班制度规定,120接警电话如果30分钟没响,必须进行设备测试。但当晚值作人员林某在半个多小时铃声没响的情况下,没有按规定测试设备。”据了解,温州市120急救中心党委已对林某的严重失职行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扣发半年奖金。
王显松说,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急救中心要求工作人员认真执行120值班制度,今后如15分钟没有接到报警电话,就将对设备进行检测。另外,增设了一部号码为88955120的电话,市民拨打120如出现异常,可以拨打这个号码求救。
有关专家提醒,当事人在拨打120出现问题时,也需要具备展开自救的头脑。浙江省卫生厅表示,下半年将在全省11个地市分别进行急救的知识演练,向老百姓介绍和演示一些常见的急救小常识。让更多的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尽量以最佳方式和最快速度进行自救。
上海专业医疗律师刘晔对媒体表示,120医疗急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应该“随叫随到”。在没有相关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法律。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有明确的规定。但类似的事故要判定是否由120医疗急救中心承担责任,还需要中华医学会当地分会对事故本身进行因果关系的鉴定,如果延误急救并不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只需承担行政责任,反之,则要对死亡事件本身负责。死者黄开荣的家属则暂时不打算通过法律途径去追究责任。他的儿子对媒体表示,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打官司,赔偿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父亲辛苦了一辈子,生前不能好好地孝敬他,死后我也不想让他的尸体被解剖。
“救命通道”何时畅通无阻?
死者的家属放弃了追究,但此事暴露出的“120”急救系统“软肋”却不容忽视。据了解,温州的120急救通道“堵塞”事件并非孤例。据媒体报道,7月22日凌晨,家住杭州的顾先生母亲在余杭亲戚家突然感到心慌气急、身体不适。情况紧急,亲戚马上拨打了余杭120,当时值班的接线员也记下了老人亲戚家的家庭住址和电话。但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顾先生母亲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120的急救车才赶到将老人送到了余杭塘栖中医院。院方虽然全力抢救,但终因延误时间过长,老人还是离开了人世。而设在余杭塘栖中医院的120急救中心,距离病人病发地点不到5分钟车程。
省内一些城市的“120”急救不畅的严重情况,已引起浙江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就120急救中心出勤慢以及电话线路不通等事件发出通知,对各单位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据了解,被人们寄予厚望的“120”急救系统面临不少现实困难。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徐伟伟表示,120急救中心是一个自收自支的单位,不是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虽然在出勤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这些费用都很难维持急救中心的生存和发展。湖州就出现了急救中心难以为继的状况。同时,急救中心还面临着人才缺失的情况,高素质的人不愿意到急救中心。中心的待遇差,医疗技能也不可能及时提高。于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缺失。
温州市急救中心主任王显松说,温州市120上半年接到的报警电话有近10万次,而接警人员只有6人,压力很大。与此同时,有效接警少,90-95%的报警属无效接警,120急救车的空跑率也高达25%。
据介绍,针对120装备缺乏、人才缺失等困难,浙江省卫生厅已于8月28日召开“强化120管理”的全省会议并起草相关文件。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徐伟伟表示,“我们将严格规范管理、完善配置、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确保‘120’的畅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