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人和他的文化小屋 图
2006-09-06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一个花甲老人的未成年人教育情结

    早上七点钟,骑了半个多小时自行车的60多岁退休干部李文江准时到达自己的文化小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整理报纸、摘录大事、摆放书籍图片、汇编学习故事等,并在墨香袭人的小屋内接待一批又一批从街道小孩到学校学生的访客。

    在长春市宽城区南广街道,一提起李文江和他的文化小屋,大家不但都会说起他自费二十多万筹建对全市开放的文化小屋的事情,还会热情地跟你介绍小屋内的三室一廊——“祖国日记室”、书刊影像室、文物收藏室以及伟人图片廊,以及他由于致力于未成年人教育而成了社区“孩子王”的故事。

李文江自费二十多万筹建的文化小屋,面向全市青少年免费开放。(李瞧/摄)

  “文化小屋故事多”

    “文化小屋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您要到这小屋来,收获特别多……”在长春市南广街道天津路13号居民楼的一扇铁门上,写着这么一首热情洋溢的《邀请歌》,邀请人是小屋主人李文江,邀请对象则是全市广大的青少年。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便是摆满了书籍的四层书架以及贴满了墙壁的各色图片,70多平方米的屋子被李文江仔细规划、分做“祖国日记室”“书刊影像室”“珍藏室”以及“伟人图片廊”三室一廊,屋内尽管书籍报刊众多,但却收拾得整洁有序。

    在李文江最爱的日记室内,是他几年来收集的近百种报纸,既有全国性的《人民日报》等,也有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如《广西日报》、《新疆日报》和香港的《晶报》和澳门的《星岛日报》等,除此外,他还收集了1935年9月的《申报》和1960年7月越南的《新闻日报》,共有月合订本两千余册,一层层地摆满了日记室内的大书桌。“从建国第一天至今,每一天的报纸你都可以在在日记室内找到。”李文江骄傲地告诉记者。

祖国日记室内是李文江几年来收集的近百种报纸,从建国至今,每一天的报纸都能在日记室内找到。(李瞧/摄)

    李文江不但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报纸做了分类,还在每册合订本外的封面上,用黑色的毛笔标示出了诸如领导人换届、国家出台新政策法规、香港回归等特殊、重大事件。除了集报,他还按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23类内容做了200余册的剪报。顺次翻开这些泛黄甚至有些破损的报纸,从土地革命、抗美援朝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再到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时政外交、社会生活、娱乐资讯……应有尽有,“这些报纸就像一本本日记,记载了国内外大小事,通过集报,你能看到国家每天发生的事情,每月产生的变化和每年出现的新发展。”李文江说。

    在书刊影像室,马列毛邓著作、期刊杂志、名人传记、历史书籍、文学著作、诗词选集、连环画等塞满了环绕四壁的书架,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收藏室内的毛主席像章,自建国以来的唱片、录音带,民国以来的邮票、钱币、挂历、唱机等,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李文江还充分利用空间,建立了伟人图片画廊,在走廊两边的墙上挂满了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的100多幅照片以及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工作相片。

伟人图片画廊上挂满了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的100多幅照片以及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工作相片。(李瞧/摄)

“让孩子多了解国家的历史”

    自1999年退休后,李文江便开始从事旧报纸、老照片等的收集工作,从刚开始的觉得有意思,到后来的痴迷不已,他前后投入了二十多万用于购买报纸、藏品等,一点点充实、建设小屋。

    “不管是当初收藏报纸,还是现在利用小屋建设未成年人教育基地,我都是一个想法:希望孩子们多了解国家的历史。”谈起收藏初衷,这个曾做过小学校长一脸儒雅的老人执意要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给地主家打杂的放牛娃到后来的师范生,从学校的小教员到校长,再到长春市二道区环保局局长,“一直都是国家在培养我、照顾我,除了生身母亲,我最感激的就是国家和党。”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眼睛有点湿湿的,“尽管现代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但这种特殊的感情是从我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

每天整理报纸、书刊,李文江心里满足又舒坦:为了它们,花再多的钱都不心疼,也不后悔。(李瞧/摄)

    收藏刚开始的时候,李文江就像着了迷似的,天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到长春市各个旧书市场搜索,一遇到有用的资料,他就高兴得跟个小孩似的,不管花多少钱都要买下来。在地摊上发现的那本民国时期的《申报》合订本,摊主要价2000元,他想都没想就买了。“那么珍贵的东西,我不买,别人就买走了。”说起这些,李文江笑了,眼中满是孩子般的执著与幸福。

    不止天天不着家、啥事都不过问,自2001年始,他还把每月两三千元的退休金全部用来建设文化小屋,不给家里一分钱,连小孙女都说他“小抠”;而5年来,为了省钱,他连公交车都不舍得坐,除非天气不好,他去哪儿都骑自行车,而且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没看过一场电影,更没有出门旅行过一次;为了省水电费,他中午在文化小屋从来都不做饭,就在楼下胡乱对付几口,“吃饱就行”;为了扩大文化小屋,他不但和老伴搬到了另一处50多平米的老房子,还把儿子一家人“撵”出去租房子住,把长江路这套70多平米的三室一厅全部用做文化小屋。

    “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我为这些东西花大把的钱太傻,还问我图个啥,”李文江说,“其实就是为了报答党教育我、培养我的恩情。看着满屋的报纸、书刊,我心里特别满足、舒坦。”

 丰富多彩的文化小屋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李瞧/摄)

“为了孩子们,无怨无悔”

    文化小屋建成以后,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周围大量孩子,李文江成了社区的“孩子王”,小屋也被评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社区的很多孩子们,一到寒暑假和节假日,都愿意到文化小屋来翻翻报纸、看看书,再听李文江讲一讲粮票、奖章的故事以及一些历史小典故。对他们来说,文化小屋就是一座无所不容的大宝藏,而李文江就是带领他们挖掘宝藏的“小头头”。

    “这些旧报纸、图片、粮票、书籍等,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稀奇的,通过给他们展示五花八门的实物、讲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既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还帮助他们一点点了解了祖国的历史和发展。”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自己收藏的东西,李文江很是欣慰,“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首先要吸引他们,然后才能打动他们。”

    除了附近的小孩,还有很多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从2002年到现在,李文江接待参观的中小学生累计5000多人次,他还帮助前来学习的孩子们制定读书学习计划,利用小屋的资源开展法律、历史、科普等知识讲座,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给他们讲祖国历史、讲英模典范、讲“让地三尺”的故事……“在小屋里,孩子们学到的不单有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李文江说。

    东二条社区有十几名中学生经常逃学、上网吧,父母学校都无计可施。李文江听说后,与他们的家长商量把他们编成了一个班,只要学校没课,就让家长把他们送到小屋来。在小屋里,李文江与他们交朋友、讲故事、说人生,有时到了中午,个别孩子不愿意回家,他就做饭给他们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教育,其中有十名学生有了变化,开始努力学习。

    “看到这些孩子的进步,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小屋有价值,也越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了。”李文江开心地告诉记者。“人不论怎么年轻,都有老的时候,不论多大的官,都有下去的时候,不论多么有钱,最后不还是要走一条路吗?那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呢?我要将我的文化小屋继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为了孩子们,无怨无悔。”李文江一脸的坚毅。(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