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救人,一次成功的救赎
2006-08-29

一次失败的救人,一次成功的救赎

 

/本刊记者       《三月风·新闻人物》2006年第8

 

 

    2006年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0黄河南岸的滚滚河水中。很快有人将她打捞上来,几个乡亲把她倒提起来,用土办法进行救治,水和食物残渣随着她的嘴角流出。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本是赶来采访的。然而,当看到落水人平躺到了地面上,她一下子呆了。探出女孩的鼻息似乎有一丝热气后,她马上拿起手机给急救中心打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两分钟后,曹爱文按照“五下压胸,一下吹气”的步骤,迎着王孟珂淌着白沫的嘴角,俯身做起人工呼吸。大约十分钟过去了,曹爱文因体力不支只好停下来,而女孩还没有醒来,曹爱文急得掉下了眼泪。镜头捕捉到了那一刻:一个大女孩站在黄河岸边无助的哭泣。

    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的赞扬声中,也夹杂着质疑。有人认为,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曹爱文因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并不可取。还有人认为,她是在做秀。面对质疑,曹爱文的回答很坚定:“选择救人只是一种本能。”

    笔者想起了一幅有名的新闻摄影作品:一个被饥饿折磨的皮包骨头的孩子痛苦地蜷缩着身体,在她的背后,有一只老鹰双眼放出冷酷的光芒,它正等孩子死去,好啄食她的身体。这便是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传世之作——《饥饿的女孩》。它以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向世人展示了1993年苏丹大饥荒,并且荣膺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然而,这张照片让卡特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公众纷纷责备他为什么不伸出救援之手?就连他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事实上,卡特在抢拍完之后,马上把秃鹰轰走,看着小女孩挣扎着挪动的背影,他潸然泪下,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因为他能做的仅此而已。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走上自杀之路。这正是一个记者追求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从事新闻工作的曹爱文应该知道卡特的故事,也可能在瞬间用同样的问题问过自己,救人时她没有片刻的迟疑。因为懂得一些急救知识,她就自然地站出来了。

    目前,河南省正热热闹闹地将曹爱文树典型、树模范,搞学习、搞宣传,每天曹爱文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媒体的采访。“救过人的记者多了,只是他们救人的瞬间没有被捕捉和记录到,我凑巧被拍到罢了。遇事站出来的人少了,救人才会成为新闻,大家这么关注我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其实真的只是一件平常事,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感动?

    曹爱文所言的悲哀正是社会之痛,也一语道破了救人的本能在渐渐沦丧的事实。“网友拍下游泳者溺亡过程,被怒斥见死不救”、“甘肃渭源县女教师被砍78斧,警察干部目睹血案竟不施救”等等,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里打上“见死不救”四个字,无数条相关新闻会让你几乎不敢相信救人还是人的本能。舍弃最根本最直接的人性,让曹爱文置身一旁做事件单纯的记录者,这种理解是对新闻职业要求的断章取义,也是一种唯职业要求的冷漠。尽管落水的女孩没有被救活,但经过网络的传播、大众的讨论,曹爱文站在堤坝上那痛心、无助的泪水,就像一次神圣的“布道”,已经成为超越事件本身的社会精神救赎行动。

 

    编辑 张立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