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阴5906万救灾款闲置
2006-08-28

陕西华阴5906万救灾款闲置:救灾方案不切实际

    news.QQ.com   2006年08月27日23:22   央视《焦点访谈》

2006年8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闲了资金伤了民心》,以下为节目完成台本: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眼下渭河流域即将进入汛期,陕西省华阴市的部分群众非常担心,他们简陋的房子能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刷。三年前也就是2003年8月,华阴市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当时有11个村庄被淹,3400多户村民无家可归。洪水过后,国家紧急拨付5906万元资金用于灾民建房,然而整整三年过去了,仅有50多户灾民建了新房,其余的还住在简易房里。建房资金早就到了位,为什么灾民却迟迟住不到新房呢?


解说:


近日,记者来到陕西省华阴市华西镇的罗西村。罗西村是2003年那场特大洪灾受灾最严重的村庄,在这里记者查看了十几户因洪灾倒房、无房村民的居住情况。在罗西村东头,57岁的村民郗新继和他的老伴就住在这间临时借用的简易房子里。


郗新继 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村民:


2004年正月十五搬进来的,搬进来的时候,这边房子里的水有一米深。就是房子里的水还有这么深。


记者:


当时水还没膝盖?


郗新继:


是。


记者:


那现在漏雨吗?


郗新继:


下大雨的时候就不行了。


记者:


像今天这个雨漏吗?


郗新继:


今天这个雨全部又挡了一层。


解说:


郗新继说,他们现在临时住的这个房子是村里原来养鱼时看护鱼池的人在夏天住的,到了冬天墙壁透风,屋里很冷。和郗新继家一样,村民李宁也是一个倒房无房户,现在李宁和他年迈的父母一家三口借住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由于房顶漏雨,他们只能住在三年前政府发放的救灾用的帐篷里。


记者:


在这里面住了多长时间了?


桂兰 李宁的母亲:


快三年了。


李宁 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村民:


别人家的帐篷都收回去了,我们这儿没办法收,收了就没办法住了。


解说:


那么,2003年8月的那场特大洪灾到底有多大呢?记者在华阴市广播电视局找到了一段影像资料。当时渭河流域一片汪洋,11个被淹村庄的水深普遍达到2米以上,群众的房屋都浸泡在洪水之中。


郗新继:


我当时就在这个上面,就在这房顶上站着,那水快得很,呼呼过来了,这房子一直到村后面轰隆隆、轰隆隆倒个不停,一会儿就倒完了。


解说:


在这次洪水中,罗西村倒房户有71家,当时72岁的王世民老人还写下了一副对联。


王世民 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村民:


我的上联写的就是“洪水袭庄淹田全部完蛋”,下联写的是“万物毁灭移民悲苦泪流”。


王富民 陕西省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党支部书记:


惨不忍睹,确实是可怜,可以说是只要到那里看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


解说:


渭河洪水发生不久,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视察灾情,并要求各级政府尽快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洪水过后,华阴市政府提出对11个重灾村、3474户受灾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并请求国家支持。现任华阴市委书记的党德才当时是华阴市的市长。


党德才 陕西省华阴市委书记:


当时一片汪洋,99%的群众都要求异地搬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国家发改委报了这个方案。


解说:


为了尽快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国家发改委很快就把5906万元移民迁建补助资金下拨到陕西。这笔专项资金按照每户17000元的标准用于华阴市灾区11个村,3000多户受灾群众的迁建安置,其中15000元用于补助每户灾民建房,而另外2000元则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汪旭涛 陕西省华阴市经济发展局局长:


这个钱下来就开始做规划,然后就选点,按照上面批准的一个点,就在华西镇的那个点,大概有一百多二百亩地。


解说: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这项工程的建设工期为2003年到2004年。然而,现在三个年头过去了,到目前华阴市的移民点只是建了110亩的村台,建房只有50多户,不到该建房屋的1/60,而盖好房的也只有30多户,工程进展极其缓慢,绝大多数受灾群众并没有搬迁,也见不到这笔建房补助款,这是为什么呢?


党德才:


后来大水退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群众的生产、生活很快恢复了,绝大部分房屋基本完好。群众认为也能住,所以群众的搬迁意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愿意进行异地搬迁了。


解说:


先前同意搬迁的群众为什么又不同意搬迁了呢?在华阴市,记者也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部分受灾群众。在华阴市的华西镇,这里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正在建设的移民点。目前,30来户移民分别来自几个不同的村庄,搬迁后群众要回到原来的村子里种地,少则要跑四五公里,多则要跑十来公里路,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村民:


现在搬了六七户,从那边来种地,早晨天不亮来,到晚上才能回去,种地都成了问题了。


解说:


村民们说,华阴市上报的移民新村方案的选址高度大多相当于或低于现在的村台,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后如果再发洪水时,村民们受淹的问题。这是村民们不愿意搬迁的第二个原因。

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村民:

那个地方淹了以后也是一米多深的水,那个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解说:
此外在移民新村,按照规划,村民必须建两层楼房,因此房屋造价也大大提高。


记者:


在这边盖房子花多少钱?


新村移民:


花七万多块钱。


记者:


七万多?


新村移民:


嗯。


记者:


政府补的15000到位了吗?


新村移民:


到了。


解说:


据村民介绍,在华阴市移民新村盖一个房子要花六七万元,即使给每户补贴15000元,对于受灾的当地群众说,绝大多数人也盖不起房。这是群众不能搬迁的第三个原因。


记者:


假如让你现在重新盖房子的话,有没有这笔资金?


华阴市华西镇罗西村村民:


我没有。


记者:


现在备料了吗?


桂兰:


没有,啥都没备。


王富民:


生活都无着落,只是靠国家来救济了,你叫他盖房去,那根本不现实。


解说:


正是因为华阴市有关部门制定的搬迁方案不切实际,当地绝大多数群众当然也就不愿意,也无法搬迁,因此也就导致了这样的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部分受灾群众长期住在透风、漏雨的简易房里,另一方面,国家下拨的救济资金长达三年闲置,迁建资金没能派上用场,对此群众很有意见。


郗新继:


根据这11个受灾村群众的要求,大家都同意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精神就地搬迁,便利生产,达到防洪要求。


解说:


对于群众的质疑,采访中,华阴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强调了移民搬迁工作的复杂性。


汪旭涛:


我们当时拿了十多个方案,最后省发改委批了三个,三个点,先在一个点试点开展工作,开展迁建。最后由于多方原因,实施困难大,暂时没有实施。


解说:


但是纵然有困难,也应该积极想办法调整方案,也不该一拖三年,让群众在风雨中苦苦等待。在华阴市,和受灾群众迁建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形成反差的是在受灾群众安置的同时,华阴市委、市人大耗资近1600万元新建的办公大楼却很快拔地而起。按照中央规定,要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建设,确属必须建设的必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华阴市委、市人大办公楼项目谁批准了呢?


党德才:


当时批复,我们也是批复了一个综合楼。


记者:


哪一级政府批的呢?


党德才。


是我们渭南市发改委批复的。


解说:


据调查,渭南市发改委批复的只是一个商业综合楼,并不是办公楼。


党德才:


原来的商业综合楼它有审批的手续,我们就拿这个手续做了。


解说:


就这样利用其它基建计划,没有经过陕西省政府审批,华阴市就违规建起了市委、市人大办公楼。在这座办公大楼里,人员编制总数为160人,人均建筑面积为43平方米,按照国家规定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超标了140%。


此外,这座大楼的装修在当地也属气派,外墙为玻璃墙,门厅、走廊、楼梯间为花岗石板。


党德才:


我们也承认这个楼标准是高了一点。


解说:


据调查,在2003年8月发生洪灾时,华阴市委、市人大的办公楼建设丝毫没受影响。华阴市从当地财政支付了1550万元,市委、市人大办公楼在灾后的2003年当年封顶,2004年竣工,2005年4月投入使用。干部们的工作环境的确改善了,但是受灾群众的倒房、危房问题却是一年又一年,长达三年时间都没有解决,伤了受灾群众的心。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看到,在华阴市委、市人大新建的办公室大楼前写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字,这提醒着国家公职人员时刻不忘“执政为民”的理念。华阴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采取党政部门帮助和扶持的办法,尽快地帮助少数倒房、无房户,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春节以前住进新房,但愿这次别再让苦等了三年的灾民们愿望落空。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再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