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小兰风雨无阻帮助了邕城数以百计的老、弱、病、残乘客,她的事迹感动一座城市
□本报记者 林乐之/文 刘增璇/图 实习生 谢 骏 蒙甘宁
43岁的荆小兰笑逐颜开地出现在记者面前时,气氛瞬间就变得活跃起来了。这位先后20次被授予“南宁市劳动模范”、“十佳诚信出租车”、“文明标兵出租车”等各种荣誉的湘妹子,给人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她是南宁市九州出租车公司的一名普通的姐,十三年如一日地开着“雷锋车”,风雨无阻地帮助了邕城数以百计的老、弱、病、残乘客。
推荐理由
开“雷锋车”
十三年如一日荆小兰这辆绿色的“桂AT5092”是广西第一辆张贴“雷锋车”标志的出租车。“这三个字是去年12月1日贴上去的。”荆小兰指着自己的爱车非常自豪,“我从1993年开始免费搭载老、弱、病、残乘客,其间也遇到几次尴尬,这让我萌生了张贴‘雷锋车’标志的念头。”
荆小兰所说的“尴尬”似乎也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去年的一个晚上,我看到一名盲眼女孩拄着拐棍过马路,就停车招呼她,‘姑娘,你去哪里?我可以免费送你去。’女孩子在车旁愣了好久,虽然她看不见我,但是那种警觉的神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再三劝说,女孩才肯上车。在路上,女孩不放心地追问,‘大姐,你的车真的不要钱吗?你不是在骗我吧?’”
经过万达时代广场时,女孩听见了车内的对讲机传出声音, “她猜疑的神情突然变成了惊恐:‘大姐,你让我下车,我知道这是出租车,你别把我拉到其他地方去,我给你钱,你让我下车吧!’”虽然荆小兰哭笑不得,但开朗的她灵机一动,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你别怕,我是九州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叫做荆小兰,这辆车是我们公司的‘雷锋车’,碰见残疾乘客一律免费搭乘。”
将女孩送回家后,荆小兰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在车头上竖向张贴“雷锋车”三个大字。她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心情:“说实话还真的有点怕别人笑话,认为我是出风头,犹豫了好几次后才贴上这个标志。我觉得,学雷锋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何况这种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朋友。开好自己的‘雷锋车’,就是我最大的事业,别人纵使一开始不理解我,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一样会支持我。”
乐于助人缘于无助时别人帮她修车
荆小兰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1985年,她和丈夫唐应微承包养猪场时,怀有身孕的她每天开着手扶拖拉机奔波于菜市和养猪场之间。有一次,拖拉机在半路突然坏了,挺着大肚子的荆小兰不会修车,心急火燎地在公路上等了两个多小时,“那时候会修车的人不多,又没有手机等便捷的通讯工具,我只好待在车旁傻傻等着。就在我又累又饿非常无助的时候,一位在路边养鱼的小伙子主动请缨帮助我把车修好”。
荆小兰感慨地说:“那时候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你拉他一把,这可能对你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受助者来说,却是铭记一辈子的恩德。所以我相信: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如果说我乐于助人,那也不是我一个人在行动。许多乘客和我一起帮助路上遇到困难的人。去年冬天,我在南宁机场接了两名乘客回市中心,途经良凤江一带时大雨倾盆,我看到有一对父子在道路旁的大树下躲雨,小孩全身发抖,似乎得病了。”荆小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征求两名乘客的意见,想免费捎上这对父子。“让我高兴的是,两名乘客不仅没有拒绝,车内那名年轻的乘客还打开车门冒着滂沱大雨,跑到那对父子身边将孩子抱进车内。那位父亲上车后连声对我说‘谢谢雷锋车’。而看着那名全身被雨水淋湿的乘客,我心里愈加过意不去,他真是一位好心人!”
最大满足看着受助者真诚的笑容
荆小兰的家庭并不富裕,丈夫是区外办沙发家具厂的普通工人,已经下岗多年,现在与荆小兰轮流驾驶这辆“雷锋车”。荆小兰告诉记者:“我们全家的收入全靠这辆车。”记者问:“只要是老、弱、病、残的人乘坐您的车,无论到哪您都分文不取,岂不比别人少收入很多钱?”荆小兰毫不回避地说:“每天少二三十元吧,但我不觉得自己吃亏了,因为一来我做好事从没考虑过得失;其次虽然损失了二三十元钱,可是我收获了一家人快乐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我女儿从小在这种助人为乐的环境中成长,这可不是几十元钱能买到的东西啊。”
说到女儿,荆小兰笑得合不拢嘴:“我女儿争气啊,高分考上广西大学呢!现在已经是党组织的考察对象了。想到女儿、老公、家庭,我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受助者对我说谢谢时,他们笑起来的样子很真诚。”事迹流传她感动了南宁这座城市荆小兰“驾驶雷锋车逾十年,帮助残疾乘客上百人”的事迹在南宁广经流传后,无数市民为之震撼和感动。许多企业负责人给荆小兰的丈夫唐应微打来电话,高薪聘请唐应微到他们企业去上班,以减轻荆小兰“学雷锋”过程中常常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但荆小兰嘱托丈夫,对此要予以婉谢。因为夫妇俩一直分白班和晚班轮流驾驶“雷锋车”,“谁都不愿抛下‘雷锋车’!”
今年5月,荆小兰被推选为“南宁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