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亲父亲发起的精神自救
2006-08-15
受孩子教育难题触动,周学军成立国内首个单亲家庭网站帮助网友走出“离婚后遗症”

  一个单亲父亲发起的精神自救

  今年“五一”长假,70余名深圳单亲家长带着孩子到乳源贫困山区与当地单亲贫困家庭结成互助对子,帮助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上月下旬,深圳收养脑瘫弃儿的残疾单亲母亲邱妈妈收到来自各社区人士义卖家乡特产后捐助的近4000元善款……

  一系列事件之后,细心的人会发现:自去年年底开始,以单亲家庭为主体的活动似乎陡然在深圳多了起来,且幕后组织者都与去年10月才出现的公益网站“中国单亲家庭网”不无关系。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网站的成立仅仅源于一个名叫周学军的深圳单亲父亲发起的一场精神自救行为。

  成立国内首个单亲家庭网站

  “我发现这方面的专业资料很凌乱,就想开设一个专门的公益性网站,没想到却成了全国第一家,10个月点击率达近7万次”

  2002年,做外贸的周学军和妻子离婚,当时两人的儿子只有4岁,他要了孩子的抚养权,把财产留给了对方。离异之后,周学军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他整夜失眠,终日恍恍惚惚。

  “真的很颓废!有次去香港参加一个礼品展,总是记不起事情,车也开不了,精神很乱,现在看当时港澳通行证上的照片,都觉得自己照得像个犯人。”周学军回忆说。

  然而,更让人头疼的还是带孩子。晚上哄孩子,面对儿子“妈妈哪去了”的发问,他只能编些“妈妈出差了”之类的谎言,到后来才敢告诉儿子真相。

  “儿子6岁多上小学后,考试成绩总是不好,老师找他谈话,他竟然反问老师‘难道你不知道我爸妈离婚了吗?我妈妈不管我了!’还有一次他跟小朋友打架了,回家后很委屈地说‘××的妈妈会帮他说话,我为什么没有妈妈?’那次我们抱在一起哭了。”这两件事让周学军深受震撼。

  平静后的周学军意识到,不能让婚姻的失败影响孩子的成长。他开始在网上搜集辅导、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资料,以为会有一些专业知识可以查看,但几番查找之后却发现,这类内容尽管有,但都比较凌乱。体会过离婚的痛苦和单亲家长的不易,一个念头不由在他脑中产生:办一个单亲家庭网站,为饱经生活和情感磨练的单亲爸爸、单亲妈妈提供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让他们在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共享育儿经验,重燃生活希望。“毕竟这个群体越来越多”,他说。

  去年6月开始,周学军开始利用下班时间筹备此事,4个多月后,公益网站“中国单亲家庭网(http://www.re-love.net)”开通,里面设有“婚姻家庭”、“亲子乐园”、“拯救爱情”、“心理辅导”、“育儿之道”、“婚恋课堂”等近30个栏目。

  “起先人气不是很旺,两个月点击率才几百,后来在知名搜索引擎上做了链接,人数才多起来,到现在已经有6万多的人数,注册会员2000多人,全国各地的都有。”周学军说,自己“一不小心竟然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有关单亲家庭的网站”。

  论坛中相互“取经疗伤”

  “有相同经历、相同感悟的人,忽然有了种回家的感觉,大家相互倾诉自己失败的婚姻、育儿困惑和经验……,很多事情都得以解决,心情也逐渐走向平静”

  接下来的日子,周学军格外忙碌,因为网站引起很多“同病相怜”的人的关注。

  “许多单亲家长给我发邮件、留言或直接来电,内容主要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的离婚心情、是否要准备复婚或者要不要离婚等等,这时我才发现这个群体还真不小。”周学军把他们发来的故事分类、编辑、修改,每天都要干到凌晨。

  他发现,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人们不像生活在内地,有父母、兄弟姐妹或七大姑八大姨等很多亲戚,而且住在一个大院的人都互相认识,可以倾诉。反而很忌讳在单位同事和朋友面前说自己失败的婚姻,更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在其中受到的伤害。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交流平台,确实能让离异者或单亲家长获得心灵上的一丝喘息和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困惑。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单亲妈妈还好些,单亲爸爸在这方面就是弱项。许多爸爸本身还像个孩子,导致孩子饮食、起居没有规律;教育方式也更粗暴,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遇到的问题则更多。”周学军说网站的论坛上就曾收到过一位林姓单亲爸爸这样的求助。

  “与很多单亲家长沟通过后,我发现很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也同样出现在我和儿子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在交流和解答中,我学会慢慢站在第三人的角度看问题,做事前会先自己先衡量,让心情先平静下来。”周学军说办了网站,虽然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生活比以前充实,利人也利己。

  “我的感触很深,有了孩子的家庭,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选择离婚,对大人来说,这可能是感情上的解脱,但孩子的心理往往难以承受;离了婚的家长则一定要好好安排生活,生活中琐碎事情很多,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坏心情带给孩子,更不能在其中夹杂了对对方赌气或报复的想法,而对孩子有过高期望。”

  “蒙着面纱”的聚会

  “或许社会对这个群体没有特别关注,或许深圳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隔阂,大家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很坦诚,但在现实中始终保持着距离,更不愿在其他圈子曝光”

  周学军的网站还引起了其他城市单亲家长的关注。目前广州、长沙、上海、深圳等地已在网站下发展了多个单亲QQ群。

  “其实这是一个松散的群体,每个群都是各自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发起人,包括深圳群在内,管理者并不是我。单亲家长除了在群里聊天、交换意见,日子久了,还会组织活动,如社区亲子活动、野外郊游等。”周学军说。

  但他表示,在任何一次活动中,来参加活动的单亲家长相互之间都不问名字,称呼时大多直接用网名或姓氏。“深圳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阂,大家虽在网络虚拟世界可以说一些话,但现实中始终蒙着一层纱,保持着距离。”

  被认为是各地方群中最活跃的广州QQ群管理者“心仪”对此也有同感。“心仪”与丈夫在孩子两岁时因性格不合离婚,但开朗的她现在依然和丈夫是朋友。建立广州群后,她经常组织群里的单亲家长们一起出来吃饭、唱卡拉OK、游泳、喝酒、爬山等。但在她的印象中,深圳群的确比广州群冷清很多,活动也比较少。“广州群的群友什么都敢聊,话题很广也很深,但深圳群有时就是点到即止,甚至没什么人说话;搞活动很多人也不愿出来,似乎没有真正把心打开,有戒备心理。”“心仪”说,“大概是深圳人比较忙碌吧”。

  让周学军更困惑的事情则是在一次未组织起来的活动中发生的。

  “由于很多单亲家长咨询我,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或离异后如何调整心态等问题,有时我也难以解答,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请专业人士对单亲家长们进行辅导。”于是,周学军通过朋友找到深圳康宁医院院长胡纪泽,请他就各种问题给单亲家长们做面对面的免费心理辅导。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院长欣然应允,反倒是愿意参加的单亲爸爸和妈妈却寥寥无几。

  “没有人响应,人数始终停留在个位数上。我还尝试给其中部分人打过电话,但他们大多以忙为由婉拒了,活动最后以‘流产’收场。”周学军事后对此分析认为,一方面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这就等于有了一个保护膜,单亲家长交流时心情比较放松,但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他们觉得紧张和没有面子,再加上深圳人本身自我保护意识就比较强,所以难以开口,干脆不来;另一方面,因为请的是心理医生,这可能会让人有“看医生”的感觉,而不是交流经验,地位上没那么平等。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参加此类活动时,“心仪”也表示,自己和很多群友都不会去。“群友肯定会对这种讲座有抗拒心理的,我不觉得我们这群人有心理问题啊,也不觉得离婚了有什么罪过,但是如果是针对孩子教育的,我想去的人可能会多一点。”

  事实上,周学军还尝试过将这一交流平台办成一个实体,但是不以盈利为主。“其实,网站点击率高了之后,也有公司表示想作为载体加入,但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类似于上海成立的‘离婚俱乐部’,主要以有偿咨询为主。”周学军说,等到时机成熟一些,他将尝试找找妇联、民政局等部门一起来办网站。“心仪”虽然也不希望商业化的东西介入单亲家长这个群体,但不同的是,她也不希望政府机构组织,“那样感觉活动会很形式化”。

  现在,周学军在一家信息中介机构工作,中午同事们都午休了,他依然活跃在网络上。
前几个月,周学军的儿子过生日,父子俩玩得很疯狂。

  专家看法

  深大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单亲家长需要交流平台”

  深圳市民政局的资料显示,从2002年开始,深圳市的离婚率以每年增加1000对的速度在攀升。2004年,深圳市共有4636对夫妇在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相比2003年,增幅达到47.36%。

  面对日益上涨的数字,周学军所办的中国单亲家庭网站无疑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交流平台。昨日,记者采访到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深圳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易松国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单亲家庭最容易出现什么状况?

  易松国(以下简称“易”):单亲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共性的特征,不论是在深圳还是在其他城市。调查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犯罪率上比其他孩子要高很多;对婚姻和感情的信任度则低很多。一些单亲家长会因为自己对另一方的仇恨,把孩子当作一种威胁的工具,而做出不让其探访孩子的举动;有些单亲父母,尤其是女性,离异后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过度关注孩子,希望他们成龙成凤,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在教育上,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缺失都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影响,因此单亲家长要协调好社会角色,处理好孩子跟前妻或前夫之间的关系。

  记:您如何评价周学军办公益网站的行为?

  易:我比较赞同他的这种做法。目前这种机构还比较少,而这个群体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倾诉自己的心事。

  记:为什么单亲家长们不愿意参加面对面的单亲辅导咨询活动?

  易:这种状况完全可以理解,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离婚仍然不受认同,离异、单亲人群在心理上还是很怕让人知道,许多人潜意识里还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轻易说出实情,否则觉得很没面子。但是在网络上则不同,首先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其次他们大多在单亲家庭网上或单亲QQ群里进行交流,大家经历相同,有着共同语言,更容易走近。

  记:目前社会对这一人群的关注是否有些不够?

  易:的确是这样的。国外,这样的辅导机构非常多,针对孩子、家长等各种问题的都有,划分很细,也很专业。目前深圳乃至全国的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日益增多,但针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并不多,专业书籍也很少,我们这些研究人员对此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下一步,深圳市婚姻家庭研究会正考虑面向这个人群进行咨询和培训活动,让他们获得帮助。

来源: 南方报业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