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的等待 终于得偿心愿
2006-08-07

图:孙传福老人(右)与吕丰顺老人在侯沟屯重逢。

感念59年喜重逢

  7月27日上午8点,市光荣院82岁的孙传福老人坐上了院里的中巴,驶向大连普兰店。老人身着绿色的老式军装,胸前佩带着几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这是一位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老兵。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大连之行,他要去见一位苦苦寻找了半个多世纪的救命恩人。一段59年前的尘封往事伴着老人的泪水徐徐展开……

  1946年,22岁的孙传福加入途径家乡岫岩的解放军。1947年4月初,他所在的部队在普兰店地区与敌人的大部队相遇并交火,战斗中他的腿部被炮弹炸伤,战友把他抬到附近的屯子就撤走了。

  那时候,吕丰顺的哥哥是村里民兵队长,吕丰顺常常和哥哥一起为解放军做一些后勤工作。那天,哥哥把掩护和照顾孙传福的任务交给了吕丰顺。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他和村民一起将孙传福抬到附近的山上。那时候,形势十分严峻,敌人每天都要来村子抓人,吕丰顺冒着生命危险,装成打柴人将粮食藏在身上或柴木堆里,每天上山给他送干粮。由于当时敌人经常搜山,孙传福不得不每天转移地点,而吕丰顺听力很差,两人就靠摇树联系。20余天后孙传福勉强能够行走了,就告别了吕丰顺,步履艰难地走了两天才赶上大部队。次年东北解放,孙传福退伍回乡。

  多少年来,尽管日子过得很清贫,可孙传福心里一直挂念着远方的救命恩人。他曾给当地政府写过多封信,都因地址不详无法查找。2年前,老人住进了市光荣院,优越的生活条件依然无法使他忘却救命恩人吕丰顺。老人的执著感染了周围的人,光荣院领导决定帮老人完成夙愿。

  时隔半个世纪,寻找恩人的过程十分艰难。老人能说清的就只是那个屯的名字里有个“侯”字,救命恩人姓吕。院里将电话打遍了辽南的庄河、普兰店各乡镇,但都没有找到老人所说的侯屯。同样,在买来的十几张大连地图上只标到“村”,根本找不到“屯”的字样。老人的希望在寻找中一次次破灭。

  十几天前,光荣院副院长王忠闽在朋友处的一张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发现“屯”的标记,他兴奋地花了1个多小时时间,终于在密密麻麻的标注里找到了一个叫“侯尾巴屯”的地名。

  17日,王忠闽坐车前往普兰店,并冒着酷暑走了100多公里山路,而找到的侯尾巴屯却并非老人所找之处。大家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希望,经多方打听,终于在普兰店兴台镇初店村侯沟屯找到了91岁的吕丰顺。经查证,吕丰顺就是孙传福要找的救命恩人。得知恩人找到了,孙传福开心得不得了。

  27日,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汽车拐到了一个山坳里,一进山口,老人看到熟悉的山势,情不自禁地叫道:“就是这里!”

  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91岁的吕丰顺正坐在炕上。看到孙传福,老人颤抖地伸出手紧紧地拉着对方,久久地相视,阔别了59年的两位老人百感交集。

  几十年来,吕丰顺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当年舍身救人的义举没有对人说起。一个人的时候,吕丰顺常常会想起孙传福,惦念着他的生死。出于对吕丰顺老人的敬意,市光荣院送上了一台大彩电。孙传福从口袋里摸出一卷钞票,两位老人推了好半天,最后孙传福把它塞进吕丰顺衣袋里。

  回忆起当年,孙传福说,那时候能吃上点玉米面就已经不错了。有一回,吕丰顺竟然从亲戚那里弄了点白米,偷偷带了口锅上山给孙传福做了顿香喷喷的米饭。

  顶着细雨,孙传福拄着双拐,重走了当年吕丰顺送饭的路。山腰里,当年孙传福藏身的小屋只剩下了基石,历尽风霜却岿然不动,仿佛见证着这段半个多世纪的友情。

来源:鞍山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