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话题”反映情感现实吗
2006-08-05
来源: 长江日报

话题背景

   “情感话题”类栏目,现在电视上有了,报纸、杂志开办的历史还要久些。至于所谈情感,似乎排除了一般人的心灵世界,而以婚外情、“多角恋”主打。

    看得多了,就会知道,所谓“情感”主要

还是些“非正常”情况。有位博客写道:“还是觉得这种节目很无聊。本来很私人的一段感情,结果搞得纷纷扬扬。”有读者说,看了里边的故事,对恋爱、婚姻简直没信心了。

    不过“情感话题”拥有读者,也是事实,否则媒体也不办这种栏目了。有的媒体不仅办栏目,还搞成了“招牌菜”,每天供给。虽说属于“绝对隐私”,但哭着喊着要“倾诉”的人络绎不绝,每个故事获得的读者反馈也不少。

    家庭观念的变化与公共领域的重建 (■ 何萍 首席发言)

    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媒体经营“情感话题”栏目,使以家庭关系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伦理、个人情感的领域进入了公众的社会生活,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情感话题”栏目主要辐射出三个方面的社会问题:其一,家庭生活的公共化;其二,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其三,媒体在引导家庭伦理观念变化中的作用。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人应该为自己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关乎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问题的这一广泛性和重要性,“情感话题”栏目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鉴于此,我想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结合中国社会的变迁谈谈上述三个问题。

    首先,有关家庭生活的公共化问题。所谓家庭生活的公共化,就是把家庭关系纳入到法的体系中、变成一种社会的活动加以规范。家庭关系的这种社会化,是现代化的结果。在中国,这一任务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同步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现代化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工业和商业活动场所,而人们的家庭关系则基本上保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处于一种非社会化状态。比如,家庭暴力等有关家庭成员的人权问题就没有立法。家庭的伦理道德基本上也还是遵循传统道德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个人利益的考量更为突出,中国的现代化开始由宏观领域深化到微观领域,家庭关系也就自然地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纳入到社会的公共生活之中。既然家庭关系社会化了,那么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情感话题”也就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其次,有关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问题。从“情感话题”栏目兴趣集中在一些非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这些道德观念的不同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和激烈冲突中:一方面是对传统家庭观念中那些压抑人性的东西的叛离和对人的自然情感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流入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那些非人性化的、不健康的情感,把握不到现代感情健康发展的方向,使人们在情感世界面前捉摸不定,不免彷徨和悲哀。这种情感矛盾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这是现代化给中国人带来的直接的负面效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此作过深入分析和批判,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正是沿着马克思的这一方向对现代化的非人性现象展开批判,推动西方现代化向着更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过于自由放任,现代化进程中非人性的、不健康的东西过多,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

    最后,关于媒体在引导中国家庭伦理观念变化中的作用。媒体是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的影响,但是,作为公共领域的载体,媒体是负有社会责任的。正是这样,面对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革,媒体应该超越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中国公共领域秩序的建构上起到好的导向作用。具体地说,在创办“情感话题”类栏目中,在努力推动家庭关系的社会化同时,还应该对市场经济中具有负面效应的那些感情方式保持批判性。媒体办“情感话题”栏目,应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质疑“情感”

    真相是“你可以编呀”

    许多报纸不惜版面开辟“情感话题”专版,似乎不是向读者展示美丽的情感,为人们提供榜样,而是赤裸裸地展示诸如婚外情等不道德情感,其目的是吸引读者的眼球,追求报纸的所谓卖点。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有些报纸“情感话题”中的倾诉,纯粹是虚假的,根本是伪情感,对读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欺骗。

    只要看一看情感话题专版中的内容,就不难发现,那些自述的情感历程,都有着非凡的曲折和巧合,但都无法仔细考证,因为有一个堂皇的理由:为了保护当事人,隐去真实姓名与地址!这样一来,“情感话题”能有几分真实,令人怀疑。

    笔者也曾接到过一些报纸“情感话题”编辑的约稿,我直言采写不到这样的稿件,编辑竟直言不讳地教导我:你可以编呀,只要编得合情合理,有看头就行!我因此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从此不再看这类版面。

    编造伪情感话题是不道德的,对读者既是欺骗,也是误导。这种办报指导思想应当纠正。(武汉珞喻路39号唐琼芳)

    迎合受众偷窥心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情感的需求日益增多。媒体抓住时机,争相开办情感栏目。开办之初,内容还算平民化,有真实感。办到现在,可以说纯属迎合观众猎奇、偷窥心理,内容则绝大部分以婚外情、畸恋为主。

    难道说咱老百姓的生活真的就是这样吗?据我看来,稳定的婚姻还是占大部分。感情虽说重要,但也不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全部。再看那些情感故事,感觉和看电影、电视剧一样,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试想,栏目办了这么久,又有多少与既往不同又能抓住观众眼球的故事呢?只能往奇处想,往怪处写,往违背伦常处说,诸如与路人一夜情、多角恋爱、嫂子与叔叔等。如此写得多了,易误导年轻、没经历过感情的以及正在婚姻中的人,以为人生不过如此。

    近年来,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真的希望我们身边的文字温暖起来,希望我们的讲述优美起来,不是说把不好的东西隐藏起来,只是希望不要夸大,更不能杜撰,不要让少数的暗流充斥我们的感官。(蔡甸区新福路卢凤霞)

    好之者说

    可以读到经验教训

    情感出了问题很容易毁了人的一生。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这一课呢?情感话题就是一个重要途径。情感故事为了吸引读者和听众,选材不怎么全面,有一些负面影响。加上只有主诉一方的叙说,降低了可信度。但由于记者的努力,反反复复告诉人们婚姻的底线,获取幸福和感知幸福的途径。若自己也有类似问题,参照解决办法对自己也是一个帮助。

    情感可导致两人结合,也可导致两人分离。现实中这个度很难把握。一些学历高和本领强的人在这方面水平很差。这样的故事很多。倒是有些普通人找的“另一半”很好。研究“情感问题”不仅可满足人们猎奇猎私的心理,还可从中得到一些教益,教人们如何寻找“另一半”,找到后如何珍惜。若在“围城”中的朋友感到不幸福,是放弃还是维持?它会告诉你底线。

    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情感问题解决方法之前,“情感话题”栏目还是大有作为的。(新洲阳逻余集中学陶加华)

    “情感话题”要坚持办下去

    爱说爱笑的同事突然久坐不语了,走近一看发现她们在抽屉里悄悄看着“情感专刊”,专注于别人的情感故事里。她们甚至说,在喧闹的办公环境里能让她们看得进去的文字就是情感类。

    人天生是情感的动物,所以人类情感的困惑是最原始的困惑,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习惯于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故事因情而生,又有太多的人为情所恼,人们在困惑中艰难地跋涉着,苦苦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即便寻到了也依然困惑,于是人人都在不知疲倦地画着一个又一个圆。

    “情感话题”栏目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倾诉平台,可以发泄心中抑制不住的郁闷,也可表达心中要溢出来的幸福。对读者而言,能从别人的情感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获取了某种平衡。最可贵的是,“情感话题”栏目尊重讲述人,不用社会公认的标准来评判其行为。(汉口解放大道461号朱凯波)

    媒体责任

    媒体在建构一个假参照系

    “情感话题”属于私密话题的范畴,随着社会文化、观念的嬗变,情感问题不再被当作羞羞答答的个人隐私,使得情感宣泄扩展到公共领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婚外情的增多也属于正常情况,我们不必忧心忡忡。

    问题在于,媒体对于所谓的“情感”是有自己的严格选择的,选择标准就是看讲述人讲的故事是否“奇”、“畸”,结果就陷入了婚外情、三角恋的泥沼,不能自拔。而那些真实的、良善的情感,肯定也有人极想向大众倾诉,但是因为不够刺激,被媒体斥退了。“情感话题”类栏目婚外情一枝独秀,成了“畸”情一言堂。情感失去了丰富性、多样性,失去了它天生的均衡性。

    显然,不是中国社会的人情畸变,也不是道德伦理失范,而是媒体的选择产生误导。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经意间,而媒体受众以为这就是今日生活的现实,从而带来情感的困惑,导致价值体系的震动甚至颠覆。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怀疑婚姻、不信真善,良有以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张欣)

    让良善的东西呈现出来

    纵观一些媒体的情感话题,绝大多数都是“非正常情感”,婚外情、多角恋、畸情等等,从我们生活周围来看,这并不是主流,当然这毕竟是属于私人范畴,我们不能横加指责。

    媒体的“情感话题”一哄而上,恐怕还是利益驱动,靠这些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满足人们天生的猎奇心理,以提高自己的发行量、收视率。这类话题一泛滥,比娱乐版的八卦新闻还“八卦”,亦真亦假,信不信由你。

    但是,情感不能沦为娱乐,情感要坚守、要珍惜。尽管普通人的情感平平淡淡,没有轰动效应,没有炒作空间,没有机会占据媒体一角,但是我们的媒体应该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作良好风尚的推动者。道德伦理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媒体可以就此深入剖析,引导大家思考,推动道德风尚的良好发展,而不是随波逐流,被畸形的所谓“情感”牵着鼻子走。(武昌梅苑路王伟建)

    我看情感

    情感要有丰富性

    不少人与我一样,爱上本埠某报是因为喜爱它的一叠情感类周刊。这是一份情感专刊,而且它把情感分类阐述,娓娓道来,让你在不解中得到收获,在困惑里找到帮助,在迷茫中看到希望。

    但是有些报纸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让编辑绞尽脑汁搞出另类情感故事,譬如婚外情、一夜情、多角恋等等奇形怪状的“绝对隐私”,每每看到多个报纸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相似的人物描写,倒胃口的同时不禁纳闷:生活中真有这么多龌龊的情事吗?我想,情感话题的开山鼻祖安顿看到全国报纸如此“情”的局面,会不会也感到困惑与不安?

    报纸作为舆论导向应该正面引导民众的生活,情感要全方位反映而不是只取一瓢饮,不能只为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伦理道德。“情感话题”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一条路好走,就是真实再现大众的生活,实录民众的情感,指导大家活出既有生命质量,又符合伦理常规。 (湖北省琴断口监狱郑书燕)

    坚守纯真的底线

    看多了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情感实录”有名无实,谈得最多的是放纵和欲望,一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无聊又无趣。

    婚外情毕竟是少数,传统的道德观念依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航标。男女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微妙,纯真的情感是人人追求的。坚守纯真的底线,应该算作我们交友的基本准则,相互钦佩,相互爱慕,人生有一这样的知己足矣。

    也许对媒体而言却恰恰相反,越离奇越怪异越有卖点。非正常的才是最新颖的,平淡的纯真感情自然就被抛到了一边,而那些光怪陆离的婚外情几乎一统天下,已经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

    媒体能够做什么?不能蓄意剔除纯真的东西,而以偷窥、自虐为能事。(湖北省新华医院姜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