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交通、空气、医疗、欲望、朋友、生活……
歌里这样唱:“深夜无人的地铁,仲夏夜的街寂寞正在蔓延……”
可北京,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寂寞,这样的地铁……
这是一个巨大的城市,这里的规划者一厢情愿地认为人口增长率每年控制在1.4%,直到2010年的北京,还仅有1800万人居住。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北京人口已经突破1700万,这意味着北京人口统计数据中有300~400万的人是模糊的,移动中。
职员、小老板、歌者、画匠、媒体人、策划人……各色人等充塞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种喧闹声也在这些角落弥散出来。音乐可以是天使,也同样扮演魔鬼的角色。
这里是天堂,同时也是地狱,辛酸和焦虑,喜悦和满足,还有永远不确定的未来。
1、王斯,某财经杂志编辑,北京人
遗传母亲的急性子,遇到急事容易哭鼻子,但平时说话的声音温柔,对人体贴,“公认”的好脾气。单身,北京人,和母亲居住。
在非交通高峰时从家到单位乘坐公交车的时间是1个半小时,如果搭地铁还需要换两次车,也得花上1个小时。她说,北京让人最头疼的事就是交通了,下班在路上耗尽了体力,回家就什么也不想干了。
为什么不租房子?
租房子实在麻烦,现在可以和妈妈一起住,能省很大一笔开销呢,这些钱可以买书买碟看话剧出去旅游……反正也不用坐班,一周固定去杂志社的一两天,不用在高峰时间上班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即便是这样,交通依然是这个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女孩子心里的阴影。她告诉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自己乘地铁上学,要下车的时候怎么挤也挤不到门口,一个叔叔说:“来,跟着我,我带你出去。”好心的叔叔扶着她往外挤,没想到还没挤到门口门就开了,一群人涌了上来,又把她和那个叔叔挤到了里面,就这样,她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坐地铁就被迫过了站。就这样,地铁成了阴影。
为什么不买车?
有车从某种程度是方便的,但是我不喜欢开车,我怕自己成了马路杀手,我不想负那样的责任……而且现在路上车那么多,停车位那么少,多麻烦。再说有了车也不见得就一定方便了,还记得04年那场大雨……那种情况,有了车也陷在水里了。
那一天我刚好要到单位,下班的时候正好赶上大雨,下午6点多了,雨大得根本看不见路上的行人,或者根本就没有行人了。我打了辆车,结果在一个路口怎么也没法往前走了,只好下车。等了好久好久,遇到一个好心的黑车司机,说可以走另外一条路试试。上车以后我心里无比忐忑,但这种天气只能试一试了。结果从人大到公主坟整整走了三个小时,路上看到许多桥底下的车子已经被水淹没过顶了,我着急得都要哭了……一路停停走走,这条路不行换那条,最后到家已经夜里12点了。一路上妈妈给我打了无数个电话,担心的要命。
烦恼二:看病,还是看医生
05年王斯生了一场大病。有一天王斯肚子疼得不行,妈妈逼着她去了医院。妈妈是医生,这个医院里有妈妈的老师。妈妈找到这个关系,给王斯挂了个专家号,找了关系让王斯加塞儿做了B超,检查结果让王斯又要哭了出来——“卵巢囊肿”。医生建议马上做手术摘除。可医院床位紧张,不管怎么找关系妇科也腾不出床了,连过道都住满了人。只好托关系到产科过道上安了一张床。夜里,亲属被要求离开病房,经过了备皮、灌肠、消毒以后的王斯就一个人在彻夜亮灯的产科过道里等待第二天的手术……
类似的例子很多,王斯一定不是特例,甚至,她可以算得上是运气好又有关系的一类人。在北京的各大医院附近房屋的租售价格都很高,因为病人、病属和票贩子都在这里集散。有专门住在北京医院附近等待排号治病的,也有在医院附近租住方便照顾病人的家属,更有在附近专门排号卖钱的。结果即使是北京人自己要看病要去好医院,常常也不得不光顾票贩子的生意。谁让现在看病,看得是医生呢?大医院有好医生,自然门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