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理解唐山(下)
2006-07-27
 这座城市,注定了和30年前的大地震永远联系在了一起,再过100年也不会摆脱。在这场灾难中承受的苦难,永远会是唐山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场灾难中失去的亲人,永远会是唐山人泣血的追念。但唐山人不会永远生活在大地震的黑色阴影里。从更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让自己走出。

    震后重建的楼房,连六层楼都没有多少人敢住。1995年,唐山才出现第一座12层的高层建筑,那是唐钢的宿舍楼。而现在,十几二十层的高档公寓,在唐山卖得火火的。可以说,这是唐山人心态变化的一个标志。

    南湖公园是今天唐山面积最大的公园。它所处的唐山市区南部,是100多年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塌陷区。地震之后,这个地区搬迁了9个村庄,在大大小小因地质塌陷而形成的深坑里,层层叠叠埋下了不计其数的死难者的遗体。1994年版的唐山总体规划,把这个地区作为生态恢复区列入了规划。1997年3月27日,唐山市委市政府4套班子的成员,在这个地区的东北角,植下了第一片树木。当时这个工程不是作为公园,而是被称作“唐山南部采空塌陷区生态整治项目”,负责这项工程的,是“南部采沉区绿化建设指挥部”。当绿树成林,假山隆起,道路铺好,29个塌陷坑被打通连成了一个宽阔的湖面,它就吸引了唐山人的脚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唐山人管这片生态恢复区叫做了南湖公园,后来全唐山人都这么叫了,再后来这地方就真的归属了园林局。本来,政府有关部门还想对公园的名字斟酌,因为觉得国内已经有了几个“南湖公园”,斟酌来斟酌去,还是顺从了民意。

    难道唐山人忘记了这里曾经是地震亡灵的埋骨处?

    我问在菖蒲萋萋的湖边悠然拉着二胡的老人,问在小山顶上放风筝的中年汉子,问在木槿花前喃喃私语的青年男女,问看着孩子在如茵的草地上嬉戏的母亲:是有不少震亡者的遗体埋在这片地方吗?

    有人平和地回答我:是的。有人的脸上现出了惊愕。也有人对我的提问,表现出了毫不掩饰的不悦。

    也许我根本不应该做这种提示。为什么我要去揭唐山人心灵上已经结痂的创口?为什么要去搅扰唐山人业已平静的生活?不管这个地方昨天埋下了多少唐山人的不幸,今天它已是唐山人新生活的一部分。

    ■惟因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惟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人生

    在和唐山市记者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葛昌秋一番长谈之后,我更深地理解了唐山人摆脱昨天的黑色梦魇的努力。

    “是昌秋吗?”在唐山侯边庄的一处房屋遗址前,一位把短发别在耳后的70岁的大妈,对他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叫了出来。这是他叫“六婶”的老乡亲。

    他离开“文革”时随蒙冤的父亲遣返回来的老家已经27年了。

    一段被干枯的枝叶包围的短墙,是他家震后搭建的简易房的残存。短墙的后面,那片被荒草占据的荒地,就是在地震时掩埋了他和家人的老屋的所在。

    30年前那个可怖的时刻涌到了他的眼前:“房子一晃,睡我旁边的我爸就搂起了我的头,刚一转身,哐,房梁就砸下来,我刚还枕的枕巾给杵破了。如果我爸不搂我,我的脑袋就完了……”落下的房梁砸断了父亲的4根肋骨。母亲砸破了头。他的姥姥姥爷都砸死了。一个妗子砸成了高位截瘫。大表姐是怀着孩子被砸死的,还有一个表妹,也死在这场震灾中。那一年他12岁。

    等长大成人,辗转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通过采访,开始了对地震资料的搜集。他今天也是唐山地震史料研究会的副会长。

从1995年开始,连续10年,每年的7月28日,他都在凌晨3点42分,到中心广场给抗震纪念碑献花,然后在广场待到天明,对来祭奠或瞻仰的人进行采访。

    他对我讲到自己第一次来献花的情形,那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一个低谷。

    “我把带来的一束鲜花放在碑下,鞠了3个躬。我抚摸了碑文,碑文冰凉冰凉的。摸到‘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这几个字时,我起了种有24万颗心在跳的感觉。每一个站在这里的人,面对这城市和这碑的时候,都像是生者和亡者的对话呀。我恍然意识到:我从塌了的土坯房里逃出来,生存下来,已经19年了。和这24万多地震亡灵比,我已经多活了19年!我看到而且享受到了比19年前更加美好的城市和生活。这个时候,自己受到的那点委屈,那些坎坷,都荡然无存了。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可这才是灵魂的一种净化。”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走上了帮助地震孤儿和伤残者的公益之路。11年间,他发起和组织了100多项公益活动。

    他对我讲了这样一句话:“人失去了的永远找不回来,可拥有的应该加倍地珍惜。”

    在一个黎明时分,我也去了中心广场。我看到拂去晨雾的第一缕阳光,是投射到纪念碑顶端那犹如4只伸向天际的巨手上的。3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是唐山市委党校和开滦煤矿的五街工房。

    我踏着正面的台阶走近它的主碑。那台阶分为4段,每段7步,一共28步,象征“7·28”这一难忘的时刻。

    我久久仰望它伟岸的33米高的身躯。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地震灾害,纪念这场灾害中的死难者而立的,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城市和它的人民重生的图腾。

    人类历史的进程,从古至今,永远伴随着灾难的侵袭。将来的人类还会遭遇新的灾难。也许唐山大地震给予人类的更重要的启示,是这个遭遇了毁灭性打击的城市和它的人民,是怎样重新站起来的,在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什么,为人类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是今天唐山人在走向未来时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我们走进唐山,试图去寻找哪怕最粗浅的答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