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就认捐10个山区贫困学生
今年79岁的高绍文,1945年参加革命,离休前是空军某场站站长。1994年,高绍文从报纸上得知,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湖北省保康县实施了“希望工程”,但是许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只好辍学回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老伴苑志芹合计起来:“山区贫困,娃娃们上学不容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老干部、老党员,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尽一点微薄之力。”老伴爽快地答应了。
随后不久,高绍文主动与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教管会取得了联系,请他们帮助推荐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名单。收到名单后,他一次就认捐了10个山区的贫困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一直供到小学毕业;第二年,他又资助了14个小学生。高绍文捐款后,每学期期中和期末,他都会按时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他还要求孩子们每次一定要附上自己的成绩单。每次收到来信,他就迫不急待地戴上老花镜,特别仔细地翻看一封封孩子们的信函,读孩子们的来信成了他最大的享受。读完信,他会认真地给每个孩子写或长或短的回信,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不辜负他和老伴的期望。
一句承诺改变女孩一生
季书珍是因为弟弟季书清才认识高绍文的。当时,她刚上小学的弟弟是高绍文的帮扶对象,季书珍经常代弟弟写信给高绍文,慢慢地高绍文知道了季书珍因家贫不能继续读高中。季书珍常常无奈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小河边,悄悄地抹眼泪,但她又是那么渴望读书。她在信中对高绍文说:“高爷爷,我妈说了,家里能换钱的只有一头猪了,这头猪是全家的指望。”信看到这儿,高绍文实在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他回信告诉小季:“如果你的家人同意你上高中,学费由我出。”
高绍文的一句承诺改变了季书珍一生的命运。高考后,高绍文又资助她读完了电大英语专科课程,大专毕业后她成了家乡学校的一名公办教师。季书珍感激地说:“对高爷爷和苑奶奶,我们全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我只有好好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高绍文还是个有心人。他发现马桥镇教管会向他推荐的名单中男孩子占多数,便向教管会提出在他帮扶的学生中,女孩子要占多数。因为在贫困地区,女孩上学更难。
对学生慷慨对自己吝啬
在高绍文资助的贫困学生中,有的是父母残疾、多病,甚至是弱智,有的是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庭缺乏劳动力生活难以为继。家住马桥镇堰垭村的女学生黄鹂父母智商低,家里几乎揭不开锅,在高老的资助下,她又重返校园,当上了班长,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那年夏天,高绍文去外地看望儿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他盘算着娃娃们开学的日子也快到了,就来到外地的一家邮局,一次发了20多个汇款单。当邮局工作人员得知高绍文是在资助孩子们上学时,给他优先办理了有关业务。
高绍文省吃俭用,对困难学生慷慨大方,而对自己却十分吝啬。这几年,他整天就穿着洗得发白的老军衣和胶鞋,家里的家具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也舍不得换。这些被资助的孩子的家长为了表达谢意,有一次还登门感谢。高绍文不仅管吃管住,临走时还给他们路费。每学期高绍文除了汇去学费,还要额外寄去买文具的钱,甚至还要在信中寄去邮票和供孩子们回信用的信纸。
12年来,高绍文累计拿出两万余元钱物资助了24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其中两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他还积极参加“春蕾”工程募捐活动,捐款数额达数千元。当笔者好奇地询问高绍文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只是微笑着说:“这样做,从我个人来说是解决了孩子们的一点困难,大一点讲,如果不这样做,我愧对一个老革命、老党员的光荣称号。”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