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事物都是以波浪形的态势向前的。想当年刚解放民不聊生,我们的干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穷苦大众,因而“访贫问苦”之声响彻神州大地;改革开放后人们不再恐惧富裕,想方设法脱贫致富,于是“访富问甜”的声浪湮没了“访贫问苦”;经过20多年努力,不少人生活进入了小康,中国也不缺少富豪,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他们仍在为摘掉贫穷的帽子而苦苦抗争。
即使在广州这样歌舞升平的城市,还有不少的“低保户”和下岗再就业人群,新年伊始,他们在为水价和罐装煤气的大幅涨价而发愁。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被看病难、上学难等困难深深困扰着……
对这个不争的现实,我们的一些干部刚好与改革开放前的观念相反,那时候认为“富即修”,乃至对稍稍富裕的人避之惟恐不及,现在却对那些困难群众缺乏同情心,为此,广州市副市长沈柏年直斥一些干部对穷人冷漠,这则新闻让人振聋发聩。
没有完善的机制来保障,困难户就只能不断上门“哭诉”。比如,因房产商征地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白云配件厂职工先后给广州有关部门去信去电8封(次),上访两批63人次,但历时半年仍未得到答复和应有的解决。
然而,从思想深处看,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作风才是对困难群众冷漠的根子。现在,仍有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无非因为他们颠倒了谁是谁的衣食父母的位置。本来,是纳税人养活了国家公仆,可是某些公仆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所有的收入都是以“国家”的名义给的。
为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