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单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为灾区灾民捐献衣物,时间很短,于是我也赶紧回家搜了一些旧衣服交了上去。同事们纷纷议论说,应该早点想到这事,不要到大雪飘落下来后才给穷人送去衣被,有点临渴掘井的味道。
这就涉及到慈善事业是否完善的问题。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慈善事业显然还很不发达。我在英国工作时曾接触过一些慈善机构,并写过报道。现把我在2000年初写的一篇旧作找出来贴在博客上,与读者共享。
英国慈善业漫谈
一、乐善好施的民族
在英国伦敦的街头或地铁旁,我常看到有人拿着一个小罐子向过往的行人乞讨,要求他们施舍点零花钱。奇怪的是,行人非但不像对待一般的乞丐那样报以鄙视的神态,而是热心地把自己兜里的零钱往小罐子里放。我仔细打量后发现这些“赚钱有方”的人有两个地方与平常的乞丐不同,一是他们衣着体面,举止有礼,二是他们手里的小罐子上都有诸如“癌症研究会”或“聋哑人援助协会”的字样。经过与他们攀谈聊天后我才知道,他们不是一般的乞讨,而是在志愿为某个救助残疾人的慈善机构进行义务募捐活动,所“乞讨”的钱全部捐给这些协会用来救助残疾人,他们在外面向施舍者点头称谢全是为了向需要帮助的人献上一片爱心。望着那些在寒风或烈日下孜孜不倦地向行人募捐的人,我不由心中生出敬意,同时也对慈善事业产生了兴趣。
在英国居住时间长了,我才发现这个小国的寡民实乃慷慨仁慈之士,慈善机构更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我曾向英国权威的慈善机构“慈善委员会”了解过情况,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各种慈善机构,对全国各地的慈善机构进行管理协调,沟通信息,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委员会的新闻办公室主任凯恩告诉我的数字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到1999年6月,全国登记注册的慈善机构多达16.1万个,其中还不包括部分慈善组织的2.7万个下属分支机构。这些慈善机构从“残疾人协会”到“无家可归者之家”,从“沉船遇难者关怀委员会”到“拯救儿童基金会”,从“难民援助会”到“猫狗救助基金”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在英国,政府资助的慈善机构并不多,最大的大概要数“国家六合彩公司”,基金来源为出售六合彩票。但该基金一般不用来资助个人,而是用来向一些陷入困境而又需要国家扶持的社会团体和机构等提供资金,如拨款给一些不景气的文艺团体和公费医疗补贴等。绝大多数慈善机构都是非政府而且也是非赢利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募捐和接受捐款,当然也可以通过义卖和将基金进行投资获益等其它方式来增加来源。我在伦敦居所的附近,就有一个红十字会办的小商店,里面出售的都是别人无偿捐送来的旧货,所得收入也都归红十字会。
据慈善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各慈善机构到1999年上半年的总收入高达224亿英镑,比有些非洲国家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数目虽然庞大,但具体到各个机构的收入却大不相同,约占全部慈善机构75%的各个小慈善组织每年的收入不到1万英镑,而少数大基金会的收入却在数千万至数亿英镑。例如英国王妃戴安娜1997年8月不幸逝世后,以她的名义成立的救助穷人和残疾人的基金会在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就筹集到了数亿英镑的巨额捐款。钱虽然滚滚而来,但却不得任意挪作它用,每个机构都有专门的信托基金委员会来管理每笔捐款,筹款和开支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所有账目都必须公开,要向捐款人有详细交代。若想擅自通过慈善的招牌聚敛钱财,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以权谋私的事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英国也在所难免,但由于制度和规定严格,慈善机构中这种假公济私的事情能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困惑的施舍
在这个星球上,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人类发展演变以来,总有人因疾病、伤残和羸弱和无能等原因而需要帮助,而另外一些人则因勤奋、幸运或生财有道等兴旺发达、阔绰富有。在同情心的驱使下,富人向穷人伸出了慷慨之手,于是慈善事业便逐渐发展兴旺起来。
英国的慈善事业兴起于中世纪,当时的教会、地方贵族乡绅和一些富人对无力劳动或遭受疾病灾害的穷人进行施舍资助。到了16世纪末,英国政府开始制定《英国穷人法》,旨在把救助老弱病残的方式制度化。根据该法律,政府将穷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值得帮助的穷人”,包括各种残疾人和老人等,另一类为“不值得帮助的穷人”,是指具有劳动力但没有工作的穷人。对前一种穷人,政府给予一定的钱财和实物帮助,而对后一种穷人则通过提供就业机会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后来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形形色色的民间慈善组织便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到了19世纪,在财富迅速集中,社会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曾对慈善家和慈善事业颇有微词。马克思就曾公开讥讽那些所谓的慈善家其实是用剥削来的钱沽名钓誉。美国小说家斯坦贝克也曾尖刻地指出:“一些富有的金融家用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时间从社会上攫取掠夺财富,然后再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返回部分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大多数人已经对这项事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而且不在乎钱的来源以及施舍者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认为,即便捐出的钱原来是肮脏的,但如果用它来资助在贫困深渊里挣扎啼哭的穷人,也算是“改邪归正”了。
现在,英国的许多慈善机构不仅帮助本国的穷人,而且还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捐助,以帮助那些因贫困、灾害、疾病和战争等原因而陷入绝境的人们。科索沃的难民,孟加拉的儿童,土耳其地震的灾民和拉美的弃儿等都曾得到过来自英国普通百姓的温暖和关怀。慈善机构给予帮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部分情况是直接给现金资助,另外一些情况是给予实物帮助,例如提供食品、药品和衣物,简易房屋和家具,以及提供资金给医学研究机构和康复中心购买设备等,其目的是用最简便的方式给予最有效的救助。
当然,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慈善机构本身并不能改变穷人的贫困现状,因为它会让部分得到资助的人躺在救济上过日子,不思进取,不图发奋,等于鼓励他们继续在贫困线下挣扎。但更多的人认为,向没有能力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人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正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所说,“我是人类的一部分。请不要追问丧钟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一位社会学家在谈到慈善事业时所说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他说,任何一个社会应该说都离不开慈善事业,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能力和资质高低不同的人。而社会又是一个大家庭,所以救助他人其实就是救助我们自己。我们施舍和帮助是因为那些穷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而不是因为我们悲天悯人或怀有负疚之情。我们在给予帮助的同时也在给予希望,好让那些穷人在不久的未来可以不再需要我们的给予。现在,慈善事业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援助,而是以何种方式给予捐赠。
英文字“慈善”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爱”――在尊重基础上的爱,只可惜后来“尊重”一词被“依赖”所代替。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贫富不均的结果。然而,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政府越来越强大,经济越来越繁荣,生活越来越提高,慈善事业应该是越来越萎缩。慈善事业的最大成功和最高境界是有朝一日因社会不再需要它而自动消亡,因为到那时人类已经进入到大家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过去以剥夺穷人基本生存权来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并不是慈善的原意,这就是为什么19世纪许多名人对所谓的慈善事业贬多褒少的原因。
但这种状况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英国不少有识之士也多次强调,一定要重新把爱注入慈善一词,否则便失去了救助的意义。的确,在亚、非、拉的许多不发达国家中,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并不希望不劳而获,不愿意卑颜曲膝地接受西方人傲慢的施舍。他们还要那些去发展中国家旅游或公干的西方人记住,如果有人追着你兜售皮鞋刷或巧克力糖,或提出带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请不要认为他们是乞丐,其实他们是勤快的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机会。慈善机构应该给予这些人一定的资金,为他们创造条件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让他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让他们意识到,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部分”。
三、能否送个圣诞作礼物
如果读者认为富有的西方人现在援助的都是不发达地区的话那就错了,在所有发达国家,依然有许多穷人需要救助。我在伦敦工作期间曾走访了位于伦敦东区的“家庭福利协会”。这是一个有130年历史的专门救助本国困难家庭的慈善机构。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办公楼里,该协会的审查小组成员每星期二上午定期开会,讨论着如何向全国各地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许多没有家具,没有衣服和几乎陷入绝境的家庭都给这个慈善机构写信,作最后一次努力――得到一点活下去的希望。
真是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国,在新世纪曙光就要照在地球上的今天,依然有数以百计的家庭向慈善机构求援,希望得到帮助,好给他们孩子光裸的脚上套上鞋子,给床上铺件毯子,给厨房添件用具。家庭福利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仅在1998年,他们就向4700个申请人发放了90万英镑的资助,其中1500个家庭有残疾儿童需要救助。
在一次基金申请审核讨论会上,我听到了不少令我感慨不已的故事。波姬女士是位有3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一个有气管炎,一个有湿疹,还有一个有多动症。这位母亲遭受过强奸和家庭暴力的双重打击,而且她做母亲的技能也非常低下。当社会工作者到她家去时,发现她的孩子坐在地上吃饭,因为家里连饭桌都没有。屋里也没有衣柜,衣服只有堆在角落里。因为只有一张床,有两个孩子不得不睡在铺在地上的垫子上。家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惨不忍睹。
该家庭每周得到164英镑的福利补贴,包括残疾福利金,但这根本不够。这位母亲已经向政府进行过借贷,现在不但无法继续获得贷款,而且还必须每周从福利补贴中扣除20英镑来还贷款。她的其他债务已超过600英镑。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写信给家庭福利协会,希望得到800英镑来购买急需的家具和衣物。考虑到她的情况,家庭福利协会决定资助400英镑。他们说,不是家庭福利协会吝啬,而是像这样的家庭还有不少,需要救济的地方太多。
艾伦太太是孟加拉裔人,早已与有精神病的丈夫离婚,自己独自抚养3个孩子。她每周得到的政府补助的社会福利金是115英镑,孩子的学校服装和家具都需要钱。家庭福利协会资助审查小组在认真讨论后决定给250英镑的赞助,让孩子们能穿得体面一些。
另一个有7个孩子的母亲珍妮因经济压力太大而患了忧郁症,每月所得收入也太少。可就这样,国家每周还从她有限的社会补贴中扣除13英镑来偿还她1年前借的社会基金贷款。她的孩子现在连衣服都没有穿,只好和亲戚的孩子合穿衣服。最后,家庭福利协会决定给予300英镑的资助让孩子能购买校服和其他衣物。
这还不是最悲惨的。审查小组的成员接着被下一张申请表给感动了。申请资助一栏上写的只有一个词――圣诞节。申请表是地方济贫院为一个74岁的叫梅根的老太太填写的。她有2个女儿和3个外孙。几年前,她的大女儿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留下的2个孩子由小女儿抚养,可99年夏天,已寡居多年的二女儿也因患癌症而撒手人寰,留下的3个外孙只好全由她这个古稀之年的老太太独立抚养。
申请表在申请原因一栏中写道,“梅根太太想让3个孩子过上像样的生活,但能力有限。她特别想让孩子们在20世纪最后一个圣诞节过得快乐些。家庭福利协会能否给予一些资助,以便梅根太太和她的3个外孙能好好庆祝一下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圣诞,让他们暂时把悲痛和忧伤忘掉?”
地方济贫院建议家庭协会资助250英镑让孩子们过个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圣诞,怀着美好的记忆跨入新世纪。协会审理小组没有犹豫,立即同意全额资助。协会也想多给一点,说起来梅根太太和她3个外孙一周的费用还不够许多人一个晚上的消费呢。可是申请资助的贫困户太多,协会也只能做到如此了。
四、愿慈善事业早日消亡
在英国时,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慈善机构邮寄来的信,希望收信人能慷慨地给他们的机构每月捐款3至5英镑,这些钱将用于救助那些患病或陷入困境的人。在报纸上也常能看到一些慈善机构颇能打动人心的广告,诸如“您每月只要捐出3英镑,就能把苏丹2名濒于死亡边缘的儿童救活,或让5名眼盲的非洲儿童重见光明。”据我所知,慈善机构所得到的大宗捐款主要是财大气粗的公司和富豪,他们的捐款占到慈善总收入的70%以上,普通百姓平均每人每年所捐的款项也就是数百英镑而已。
正是在英国这样一个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我才对“善举”一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想,慈善事业不应该是富人良心发现时无计划的施舍和恩赐,而应该是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不富裕并不说明就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正如中国俗话所说的那样: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慈善事业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给予了多少,而在于有没有一颗同情和善良的心。慈善的目的是让那些残疾人通过别人的鼓励和帮助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战争和饥荒的受害者有机会重建自己的生活和家园。一句话,慈善是建立在尊重而不是怜悯基础上的帮助,通过这些帮助,让那些接受资助的人从此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在21世纪到来前夕,英国人的慈善捐款热情再度空前高涨。据英国《卫报》99年12月报道,全国的慈善机构当年在接受捐款方面获得“大丰收”。该报援引“拯救儿童基金会”发言人的话说,该基金会这一年的收入为690万英镑,使总基金达到4330万英镑。而“癌症研究声援会”说它此年的“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全国自愿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艾瑟灵顿称,该委员会所获得的捐款为49.4亿英镑。但他说,尽管许多人为庆祝新千年而慷慨捐助,但还是没有打破1993年的记录。那年收到的捐款总额高达53亿英镑。全国捐款总数如果平摊到个人的话,相当于平均每人每月捐款10英镑。
我在英国时常被那些向慈善机构捐款的人所感动,对不计报酬不求闻达为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默默工作的人,我更是怀有深深的敬意。慈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慷慨的表现,一项仁慈的善举,一种文明的体现。它的含义在于只是奉献,不求回报。慈善事业虽然总的来说是民间或非政府行为,但它的兴旺却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例如英国政府规定,个人和公司给慈善机构的捐款可以免交所得税,仅此一项鼓励措施就可以让慈善事业增收15亿英镑。反观我们中国,自古便以文明礼貌、慈善谦和著称于世,但过去那种古道热肠、乐善好施、慈悲为怀的优良传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却渐渐失落了,关爱他人形不成一种社会风气,慈善事业也没演变成一种帮助弱者的成熟机制。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时时想着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自己更贫穷更困难的人需要你的帮助和关怀,就容易保持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就会变得仁慈、满足与平和了。
给出去的终将得到回报,只是时间长短罢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