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30日南方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 胡明发 周欣欣) 一次被称为“珠海建市以来最严重的海上突发事故”,一艘被惊呼为珠海版“泰坦尼克号”的高速客船几乎倾覆深海。最终“没有出现1名人员伤亡”。假如海上救援机制缺失了任何一根链条,没人敢肯定,“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不会重演。
2006年6月19日10时许,在澳门机场对开5公里处的珠海海域,珠海高速客船“东区1号”在从珠海香洲港前往东澳岛的行驶途中,在海上大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与一艘港澳航线“新轮85号”客船发生碰撞,“东区1号”客船86名乘客及6名船员遇险(本报6月20日曾做报道)。珠海海上搜救中心、边防支队“海上110”指挥中心、澳门海关等火速出动,珠港澳三方搭建了无缝隙对接的救援链条,将92人安全救出。为什么这么大的海上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救援有什么幕后新闻?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6月26日黄昏,珠海,风平浪静,落日的余晖温柔倾泻于海面。蓝天、白云、深绿色的海水,绿意盎然的岛屿,组合成迷人海滨城市的经典画面,安静而祥和。
【现场】
“东区1号”或本周打捞
近澳门机场5公里处,正是一周前“东区1号”出事的海域。此时的“东区1号”只露着个船头,在海面上孤独地仰望着天空,不过船身已经完全倒扣过来。数米远之外,两个围油栏和警示航标灯深插水面。沉船周边,溢油痕迹全无。据了解,事发的当天,珠海海事部门早已派专人驻守拖船看守“东区1号”。加设围油栏,旨在提防船体机舱柴油泄漏污染海域。
“事故仍在调查中”珠海市海事局通航科副科长林晓兴略显疲倦地告诉记者。作为跟踪处理事故的工作人员之一,联络、指导及频繁往返于事发海域,已让他睡眠不足双眼通红。不过,对于记者“沉船何时打捞”的提问,他仍然给出了回应。
“两天前已审核和修改了珠海海运公司的打捞方案,海运公司将很快和打捞公司达成协议”。
林说,如果正常的话,本周之内,“东区1号”将开始打捞。珠海海运公司——“东区1号”的现任“东家”。此前,珠海海事局已向其下发20天之内必须打捞的通知书。
【事发】
热议世界杯中“船被撞了”
6月19日上午,天阴沉沉的,远处不时划过闪电。刚从珠海市边防支队开完会,万山边防工作站站长张向东等6名官兵准备返回驻地——万山岛。9时45分,他们乘坐的“东区1号”徐徐启动。其时船上有86名乘客及6名船员。
“东区1号”——航行万山海岛的第一高速客轮,建成于1993年3月5日,是新加坡制造的高速单体客轮,总长28米,宽6.
8米,总吨位274吨,共有158个客座。“东区1号”已海上航行十多年。今年以来,在花费了近20万元的维修费用后,“东区1号”还安装了电子海图、GPS信号和现代化的气象接收设备。
起航,张向东就和教导员吴平开始合计着刚结束的会议。“这次世界杯乌龙球不多”,“英格兰队的少年英雄鲁尼能灌几个球呢”,舒适的船舱内,乘客们讨论着世界杯释放着航海的闲情。而此时的船窗外,雷雨交加,能见度极低……“东区1号”继续在涌动的海浪中前行,却没有感觉到在九洲港对开10海里附近的海域,悲剧即将发生。
重提“6·19”事件,张向东回忆说“一幕幕清晰现于眼前”。10时14分,坐在船尾的三名浙江台州乘客忽然惊恐大叫:“快看,那艘船开得好快啊!”“要撞上了,要撞上了!”话音刚落,“砰”的一声巨响,客轮剧烈一震,从澳门开往香港的“新轮85”从右后翼疾驰而来,直撞上了“东区1号”船尾。“东区1号”船头慢慢仰起,海水迅速涌入,船右后舱缓缓倾斜并下沉。刹那间,平静被打破,船舱内开始乱作一团,小孩童和一些女孩子惊吓得哭出声来。
“完了、完了”有旅客惊恐尖叫,乘客慌乱挤向前舱,场面一时十分混乱。
张向东,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乘客,第一个向珠海边防支队“海上110”指挥中心报警。几乎同一时间,船长李茂春按下了联通珠海海事、香港海事、澳门海事部门的DSC应急按钮,通知了相关救助单位,拨打了海上求助电话,与总公司取得联系。同时,李果断宣布弃船,让船员组织乘客穿好救生衣,疏散乘客。
【海难】
船上的边防官兵挺身而出
突如其来的灾难,个体的理性——求生的本能叠加,出现了集体的非理性,原本井然的秩序刹那间被打乱。
“看到海水正往船舱里面灌,船体倾斜,尾部快下沉”。至今心有余悸的傅女士告诉记者,“包括自己在内,大家纷纷往前舱挤……”
“镇静,方能治乱,假如我们也一样慌乱,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张向东对记者说,危急关头,张向东的手机再度响起。那是珠海边防支队支队长毕有功急切的声音:“张向东,你听好,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救助,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乘客安全,我们的救助船已经出发”。
“不要惊慌,我已向部队首长报告,船艇很快会来救我们。”“马上穿好座位底下的救生衣”“向船头走,准备上救生筏。”张向东说话掷地有声而不失镇静,“他和几位武警官兵的话有如镇静剂,慌乱情绪减退”。傅女士称,“几个武警官兵立即站起来组织我们来到甲板上,并走在了最后面”。
“这相当关键,大家心里有了底”。冯志坚告诉记者,“看到有穿制服的战士,她三岁的女儿都打住了哭声”。冯志坚是万山港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其时正和女儿乘船返回万山。
记者从珠海市边防支队了解到,其时万山边防工作站的六名战士分成三组救助。符妃诚参谋和一名士官帮助乘客整理救生衣,杨日红参谋和另一名士官用力推开前舱门,奔向救生筏,和船员们一起打开救生筏,力推海中,并有秩序地组织老人和孩子先上救生筏。
让遇难的乘客感到放心的是,和“东区1号”发生碰撞的“新轮85”就停在旁边,船员立即将多艘救生筏充气抛入海中以援救救生筏上的乘客,经过十几分钟的救助,有两艘救生筏上共57名乘客被转移到“新轮85”上。
然而,危险还没有过去。就在乘客向救生筏上转移的时候,意外出现,两名乘客穿上救生衣就跳入海中。其中之一就是经营渔业的冼国君。冼国君体重180多斤,因为害怕沉船形成强大的漩涡,把自己卷入船底,慌乱中选择了跳海。风急浪高中,并不十分熟悉水性的他,连呛几口水后大声呼救。边防官兵营救数次后将他拖上了救生筏。
【危险】
第三艘救生筏随时可能倾覆
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第三艘救生筏被大风浪打得越漂越远,已经超出了救助的范围。刚得救的乘客心又提起来。极度危险的30多名乘客有人尖叫,有人哭泣,场面十分混乱。
恐惧、晕船、雨淋,哭泣声,雷声,在风浪中剧烈起伏的小救生筏,似乎意味着“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噩梦真正来临……
茫茫大海中一片噩梦气氛。不过,这仅仅是暂时的。数海里之外,海上营救大战拉开帷幕,一群庞大的舰艇大军正穿越风浪而来。
10时14分,珠海市搜救分中心值班室(珠海海事局值班室)接到报警,即刻启动海上突发应急救援机制。
10时16分,珠海海事局黄斯深副局长亲自指挥,指示立即调派“海巡151”以及“东区2号”、“海亮”等高速客船前往现场施救。同时发布航行警告,防止其它船舶触碰沉船。
几乎是同一时间,珠海市公安边防支队副支队长庞家远立即通知了澳门海关方面,澳门海关决定派出船只援助。
10时22分,在撞船事故发生仅仅8分钟后,第一艘救援船只——珠海公安边防支队“公边44229”高速摩托艇冒雨飞驰到事发海域!这艘巡逻艇长10.8米、宽2.58米,配备1000匹马达,马力强劲。5名官兵的出现,为越漂越远的救生筏带来了希望。
“公边44229”艇官兵靠近救生筏后,立即开始将10多名群众接上艇,转移“新轮85”客船。
10时23分,海警三大队的“海警44026”激起波涛一片。
10时24分,万山边防大队桂山边防工作站副站长刘碧波率领官兵顶着暴雨驾艇出海,与海警三大队副大队长卢权带领的官兵一起,迅速展开营救工作。
乘客们含泪欢呼!扫去心中阴霾。手机、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乘客们按动快门,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记录下边防官兵无畏救人的英姿。
“让老人和小孩先上!”卢权当机立断。
一个、二个……乘客顺利登艇。“砰”,忽然一声响,或由于惊吓过度浑身无力,一名女乘客抓住摩托艇的两手一松,即将直坠大海。海警三大队战士沈燕财用双臂抱住女乘客的腰部,不料两人同时坠海!战士罗明朝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女乘客衣领,与沈燕财手拉肩顶,硬把她从海中拖上救生筏。
险象环生。救生筏上的几名妇女吓得又哭又叫,场面再度混乱起来。卢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万一场面失控,救生筏随时可能倾覆,后果将更加难以预料……
【脱险】
紧急营救托起92条生命
“一定要做好抢救工作,确保人员安全”,在千里之外出差的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市长王顺生亲自打电话指示。
“要尽力尽快救助遇险人员,确保安全”,广东海事局汪湘涛局长等领导得知事故情况后,多次下达指示。
珠海市委副书记钟世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杨金华,副市长陈英等急忙赶到搜救中心办公室,了解事故及救助的最新动态,并在珠海局王卓兰书记、黄斯深副局长的陪同下冒雨前往九洲港码头指挥协调。市委副书记王广泉,市委常委、秘书长刘振新,市政府秘书长唐颖也立即介入协调部署相关事宜。
10时25分,“公边44201”艇火速抵达现场。正在珠海检查工作的广东边防总队副总队长刘传景大校与珠海边防支队支队长毕有功风雨中赶到。
紧接着,海事、公安、渔政等部门十多艘大小船艇赶来救援。
澳门方面13艘各类船前来救助,澳门港务局4艘、海关7艘、娱乐公司一只拖船、负责接驳乘客的“新轮捌拾壹”赶到,由港务局指挥救援。
分流、转移、安抚……有条不紊。
从事发到86名乘客及6名船员被完全转移营救,一切,没有超过半个小时!
【分担】
一些单位将毛巾T恤送到码头
11时55分,事故发生100分钟后,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令,救援船只开始撤离事发海域,返回陆地。只留下珠海边防支队的2艘船艇在事发海域担负警戒任务。
中午12点左右,92名人员陆续抵达九洲港。九洲港候船大厅,热气腾腾的姜汤,干燥崭新的毛巾,紧捏在珠海九洲港务集团工作人员和九洲公安检查站官兵等手里。“赶紧喝”“先擦擦脸”,真诚的问候和安抚,让心有余悸的乘客心安不已。
在事发当天,当记者接到报料赶到珠海市九洲港时,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等单位的120急救车紧急待命。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接到紧急命令时,她女儿正在发高烧,但他“顾不上了”。原来,在事故发生后,120急救指挥中心于10时45分接到报警,并立即通知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分院急救车前往九洲港接应。
一些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单位,将大量毛巾、毛毯等御寒物品送到码头,供乘客使用;附近几家酒店特意安排20多间客房,方便乘客冲凉、换洗衣服;旅行社专门准备了一批T恤衫,解决无衣可换乘客之忧……
12时30分,九洲港客运码头。珠海市委副书记钟世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杨金华,副市长陈英等领导早已等候在这里。当听说92名遇险乘客船员无一伤亡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其时,最后一批获救的乘客乘坐“公边44201”艇抵达。“一位市领导特意端给我一碗汤,”乘客小张告诉记者。
“这是珠海建市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海上突发事故,最终没有出现1个人员伤亡……这样的成功救助,是对珠海海上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快速反应能力的一次检验”。6月20日,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顺生总结了“6·19”大援救,并警醒大家“安全生产绝不能放松,提高警惕”“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6月2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题播出“6·19”客轮相撞事故。公安部边防局局长陈伟明致电广东边防总队:“广东边防总队为公安边防部队争得了荣誉,向你们表示敬意!”
【欣喜】
救助机制在历练中走向成熟
6月26日,离“6·19事故”已逾一周。烈日当头,气温高达34℃。九洲港码头,一如从前人头涌涌,往返珠深等地的旅客仍然匆匆而过。
看是平静的背后,“6·19事故”却多少改变了海洋以及海岸线相关人员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海上发生此类突发事件也正常,只要海上救助机制成熟,乘客根本不需要乱阵。”提起“6·19事故”,赶去深圳蛇口的旅客刘梅总结“人,总是在历练中成熟”。
“有序的组织总比个人英雄主义强,可以减少非理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冼国君打了几个哈哈笑着告诉记者“以后不再盲目跳海了”。
在珠海高速客轮有限公司的码头边,一船员精神矍铄,长期在海边,紫外线的照射,将其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对于“东区1号”他不愿多谈,不过他称比较遗憾,不能收看世界杯期间精彩球赛了。这是因为“公司有规定,要杜绝通宵熬夜看球赛”。据该公司董事李洪炎介绍,珠海海事局对各大船公司和船舶发布的铁律,目的在于杜绝船员疲劳驾驶现象。这是应该的,安全生产始终是第一位。
“6·19事故值得好好总结”,珠海市海事局通航科副科长林晓高向记者透露,“如何实现快速反应仍是重要议题”。另外,他还提出设想,把南海救助局珠海办事处也纳入海上搜救分中心成员单位,利用其直升机进行援助……
对话
92人脱险救援机制是保障
黄斯深表示在救援中应急预案与处置能力对接很好
“东区1号”沉船,92名乘客及船员遇险后又化险为夷。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制度力量如何整合分散的行政资源?为此,记者采访了珠海市海事局分管海上救援工作的副局长黄斯深。
成功在于救援机制支撑
记者(以下简称记):回头看,你怎么评价这次海上救援?
黄斯深(以下简称黄):这次事故是对珠海海上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的考验,也是对珠海海上综合救援力量、快速反应能力的一次检验。从检验结果看,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海上救助。
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黄:在于海上应急救援机制的支撑。尤其是科学的水上交通应急预案和较强的水上应急反应处置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对接关系。
记:这种关系如何具体体现?
黄:接到报警后,珠海海事局迅速启动海上应急救援机制,即调派公安边防、渔政等部门共计17艘船艇现场施救,并立即发布航行警告,防止其它船舶触碰沉船,整个搜救链条比较完整,应急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能。
事发时,“东区1号”也按下了香港海事、澳门海事部门的DSC应急按钮,澳门海关和澳门港务局也派出15艘船只,先后到达事故现场救助。这样,珠海的应急预案和粤港澳深四地的区域联合应急反应机制也实现了对接。
引入“指定人员”概念整合资源
记:海上应急救援机制听说也经历了几个拐点。
黄:这个机制与机构架设紧密相关。为了应对海上突发事件,1992年珠海市海上搜救分中心成立,隶属省海上搜寻救助中心,由珠海市政府直接领导,具体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协调和指挥珠海市水域范围内的“两防一救”应急反应工作。分中心下设办公室在珠海海事局,负责分中心的24小时值班和日常工作。这样的机构本身能统筹调配各方资源。
记:各成员单位分属不同的部门领导,履行不同的职责,这样一个松散型机构,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吗?
黄:你说得没错,因为缺乏刚性的制度安排,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开展要归结成员单位的重视。不过,这种状况在2002年之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从那时起,开始引入了“指定人员”概念。
记:这种概念应该有更刚性的规定。
黄:2002年7月,珠海海事局通过借鉴国际ISM管理规则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两防一救”预案》,在预案中引入了“指定人员”的概念,“指定人员”不但是成员单位与分中心的联系纽带,而且还是本单位“两防一救”工作的负责人。都按预案进行强授权,明确了其职责与义务,实行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大整合。
演习,应急反应预案不断完善
记:再好的应急反应预案,总要跟实践的变化对接。
黄:珠海海事局在过去的几年中,结合实践不断出台系列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珠海船舶防污染应急计划》,《珠海市海上“两防一救”应急反应预案》等。2003年,我们又对《珠海海事局水上交通应急反应预案》进行修订。2005年,我们又在实行多年的《珠海市“两防一救”应急反应预案》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完善,编写《珠海海上险情应急处置预案》。
记:应急反应预案不通过实践检验被束之高阁往往是一句空话。
黄:事实上,早在2002年颁布关于实施《珠海市海上“两防一救”应急反应预案》的通知时,我们就明确要求,各单位指定人员应制定本单位的搜救演习计划,并要求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习。并且通过演习,逐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了反应速度和能力。
记:给你印象深刻的演习有哪些?
黄:我想提提2005年9月名为“碧洋行动”的海上溢油应急演练。那次演练抛下240公斤吸油毡,共248张。10艘渔船在75分钟回收了243张吸油毡。协调指挥、应急动员能力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记:这些桌面上或纸面蓝本上的演习能经得起推敲吗?
黄:经得起检验。正是因为演习对接应急反应预案,这几年海上救援能力提升很快。2000年至2003年底,共组织海上搜救159次,成功救助人员765人次,救助船舶76艘次。去年,珠海海上搜救分中心共协调组织海上搜救29次,成功救起75人,救助各类船艇16艘次。其中,2002年12月客滚船“梧桐山”轮汽车舱起火,立即启动搜救应急预案,360名乘客及船上工作人员安全转移。
应急反应机制责权可更明晰
记:当前应急反应机制还有提升的空间吗?
黄:还有不少的空间。海上搜救分中心虽已设置多年,但分中心在现行的行政机构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确切的权限,应急反应机制责权可更明晰。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是不太健全。海上应急救援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政策层面,法治色彩可以更浓。
记:我注意到,在欧美一些国家,好像出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提升救援能力。珠海海上搜救分中心硬件设备应可再推进。
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航运业的繁荣,各种海上危机的诱发因素日益多元化,海上搜救的技术、手段有待创新。因此,硬件上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增加投入,把海上应急搜救列入财政预算。
谋建“海上应急智囊库”
记:在软件方面,有人说当前有高水平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还是太少。
黄:这是实际情况,目前为搜救决策服务的“智囊团”建设相对滞后,软件建设上还需加大人员培训,特别是针对一线人员的实战培训。
记:珠海海上搜救分中心有什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黄:以后将推动在珠江口水域建立专业救助队伍,扩充珠海的海上应急反应队伍。同时建立“海上应急智囊库”,设立专门的海上搜救案例库,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专业人才,真正达到“专业处理”的要求。
救·援·过·程
●10时14分,“东区1号”被“新轮85”撞上。船右后舱倾斜并下沉。
●10时14分,船长按下应急按钮,通知救助单位,让船员组织乘客穿好救生衣,疏散旅客。
●10时14分,珠海市搜救分中心值班室接到报警,即刻启动海上突发应急救援机制。
●10时16分,“海巡151”、以及“东区2号”、“海亮”等高速客船前往现场施救。澳门海关决定派出船只援助。
●10时22分,第一艘救援船只来到事发海域。紧接着珠海16艘船艇赶来。澳门方面15艘各类船前来救助,
●10时40分左右,86名乘客及6名船员安全转移。
●中午12点左右,92名人员陆续抵达九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