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赞比亚的广袤草原上,在当地的黑人朋友中,流传着一段有关中垦农场一位贤惠坚忍的中国妻子继承丈夫遗愿、继续扎根赞比亚回报当地社会的佳话。它在赞比亚广泛流传,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扎根当地的一个标志,象征着中非合作无私互利的真诚和中非友谊历久弥坚的坚忍。
中垦农场是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于1994年在赞比亚投资购买并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农场目前占地约4100公顷,其中已开垦面积1200公顷。农场的中方职工仅有7人,但却雇佣了当地工人200多人,为当地社会创造了很好的效益。农场通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经营,目前已迈步走上集蛋鸡饲养、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玉米种植、黄豆种植、小麦种植等多种产业经营协调发展之路,是在赞比亚的中国农场中面积最大、经营较好的农场。
说到中垦农场的艰苦创业,人们总是要想起农场的创业者——王驰。1973年,王驰带着自己的“农业梦”,从北京四中考上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9年,他调到北京市粮食工业公司工作,出任该公司驻赞比亚农场的农艺师,开始了“洋插队”生活。1994年4月王驰携妻子李莉一道到中垦农场,走马上任首任场长,开始了新的拓荒之路。
由于建场初期清理工作费时费工,为了尽快创造出经济效益,王驰外租600公顷地种植玉米,用来养鸡、养猪,起步发展养殖业。开始时农场每周出栏200只肉鸡,生产高峰时每周出栏7500只。由于王驰摸索出了一套最佳饲料配方,肉鸡的饲养周期从原来的九周缩短到了六周半。从不会到最好,他们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无数次失败的磨练。农场第一次将自己饲养的肉鸡投放到市场时,王驰和妻子李莉与农场雇佣的几个当地职工半夜12点起来杀鸡,没有电,就点马灯。他们在院子里支起大锅,把水烧开,给鸡脱毛。他们从来没干过这种活,竟认为既然是“脱毛”“烫鸡”,水自然应是滚开的。没想到这样“烫”出来的鸡,连皮也掉了,鸡肉烫得半熟。王驰打着手电翻看各种有关书籍,终于查到脱鸡毛最佳水温和浸泡时间——53摄氏度和1.5分钟的浸泡。这类似“炼狱”的情形,是他们在非洲艰苦创业经历的真实写照。
创业之初,他们拿着宰杀好的肉鸡和猪肉样品挨家挨户地推销,不厌其烦地向客户介绍自己的产品,哪怕是客户只要三五只鸡,他们也随叫随到,送货上门。凭着这股韧劲和他们对客户的真诚,中垦牌农副产品终于打入首都卢萨卡及周边市场,并很快拥有知名度,成为卢萨卡市副食品供应商。
自从1994年第一批启动贷款到位,中垦农场正式经营以来,王驰和李莉就从来没有享受过周末和节假日,披星戴月,一年365天。尤其是李莉,在非洲一干就是10多年,从未回过北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垦农场在王驰夫妇辛勤耕耘下,终于结出累累硕果。10多年来,中垦农场共向赞比亚卢萨卡市副食品市场供应鸡蛋290万盘,肉鸡、退役蛋鸡281万只,鲜牛奶273万升,肉牛1200多头,生猪1万多头,实现粮豆总产13227吨。目前中垦农场的农副产品已占有卢萨卡近20%的市场份额,农场已成为卢萨卡市副食品市场主要供应商之一,其资产总额也由建场时贷款60万美元发展到目前的521万美元。
作为农场的当家人,在农场得到发展的同时并未忘记回报当地社会。10多年来累计为当地社会提供各种赞助捐赠近5万美元,并积极捐款建学校,为贫困学校捐物。建场以来农场累计解决当地工人就业达7000多人次;免费提供4000多户家庭安居、解决1.4万人的温饱。不仅如此,农场的发展也为培训当地生产技术能手及一线管理人员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了维护当地职工的利益,农场先后花费4.5万美元为1000多名当地职工交纳养老福利金,并为他们上了工伤保险。对当地职工的切实关爱,赢得了职工的心。
就在农场大踏步发展的时候,2005年王驰不幸因公殉职。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李莉化悲痛为力量,以大局为重,以农场的发展建设为重,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农场生产经营重担,默默继承着丈夫的未竟之业。
完成圆喷灌项目的建设、发展境外现代化农业是王驰在世时的宿愿。对于这个凭借良好商业信誉已获得赞比亚国家商业银行信用担保贷款130万美元支持的建设项目,李莉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在中赞双方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39公顷圆喷灌项目基本建设任务于2005年底完成。
对于扎根非洲开发农业,李莉有着自己深刻的感触和独到的理解。她说,中非双方可以通过开办农场、种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以及发展畜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目的。中非之间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值得像她和王驰这样的前赴后继者奉献终身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