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本版《公交车上“1元纠纷”谁烦谁?》的报道引发的探讨继续升温,大多数市民认为,“1元纠纷”本可避免,而意气用事损害公众利益的做法十分不可取.
看到本报23日的报道,多位读者向记者讲述了当时车上的情景。纷争刚起,车上有乘客主动提出给陈小姐让座,让她可以把BB车折叠起来,乘客既不用交这1元钱,司机也可以正常开车。但陈小姐拒绝了其他乘客的好意,坚持要把BB车打开,把孩子放在车里面。“陈小姐这么做也太固执了,完全是为了斗气,根本不顾我们的利益。”有乘客这么说。
但对此种评价,陈小姐并不赞同:“我交付了一元钱就应该能够坐车回到家,这是我的权利,我为什么不能坚持。”至于为其他乘客带来了不便,陈小姐表示自己心里还是有些内疚:“如果司机不这么‘硬颈’(固执),那我们也吵不起来。”
“意气用事”往往导致小事化大,也是在6月21日这一天,240路公交车上的两名乘客为开关车窗发生争执,造成行驶中的公交车被迫停在天河路太古汇广场路段,引发塞车出动警力,车上的其他乘客被迫疏导到另一辆240路公交车上,乘客们意见纷纷。
司机和乘客需要相互理解
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认为,意气用事损害公众利益的做法不可取。一汽公司的杨师傅说,很多纷争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司机灵活处理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就可以大事化小,因此熟悉业务和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最为关键,“公交工作的原则就应该做到主动、热情、耐心、有礼”。
“乘客也不是刁民,如果公交行业素质提高、增强服务意识,很多纠纷都不会发生”。几天前的上班高峰期,市民王小姐在海珠广场搭乘公交车时见到几位乘客携带着数根一人多高的铁管上车。但根据相关规定,为了行车的安全,不能携带超过1.6米高的物品。面对执意要上车的乘客,当值司机耐心地向这些乘客解释了不能上车的原因,事情很快就得到解决。
没赢家,对社会是负效益
陈震律师认为,“1元纠纷”的闹剧发生后,也提醒乘客和司机应该多考虑公众利益,“‘1元纠纷’造成的后果是没有赢家,对社会而言产生的是负效益”。
事件链接:
乘客陈小姐携1岁大的孩子和BB车上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当时车上没有空座位,孩子在婴儿车里睡觉,如果把车折叠起来,孩子会被弄醒,而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愿多交这1块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一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