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争鸣的摩托车不仅是他的代步工具,有时还能帮他暗访
“无障碍”建设的议案,他领衔提出
他仰着脸,恳切地告诉工作人员,咨询台底座凸起,对于像他这样的残疾人而言是一种障碍。他转动轮椅,艰难地把胳膊抬到桌面上,每个在场的人都看出了咨询台底座不够合理的设计给他带来的不便。
这是今年4月北京市人大代表视察时的一幕,这位时刻不忘提醒有关部门推行“无障碍”建设的人,就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吕争鸣。
“我是有意坐轮椅的。”6月11日,刚刚从市郊探访残疾人回来的吕争鸣打开了话匣子。
一次,吕争鸣在北京某商务中心开会,由于门口台阶很高,又没有轮椅坡道,他被挡在了门外。两个保安要帮他抬轮椅,被他拒绝了,他反问该中心负责人:“今天帮我抬了,2008年谁帮残奥会的运动员抬?”吕争鸣知道,对于残疾人来说,一个台阶就是一座高山,而“无障碍”建设要求将台阶变成坡道或者单独设立坡道。
若不是看到他坐着轮椅或是站起行走的样子,人们不会想到英俊而善谈的他是残疾人。
1957年出生的吕争鸣,一岁半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左腿失去知觉,右腿行走不便。好强的他,经常用拐杖,偶尔才用轮椅。但是,近年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活动时,他都选择坐轮椅。这方便了他的行走,不过,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人们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有人问他腿疾是否加重了,他笑笑回答:“没有,是因为我要为残疾人提议案。这是呼吁‘无障碍’建设的好办法啊。”吕争鸣“狡黠”地笑了,像个孩子。
从小,吕争鸣就对“障碍”有着深刻印象。在东北上小学时,他的家就在学校旁边,父亲每天打开家里的后窗把他轻轻放到路上,他就到了学校墙边。虽然少走了些路,但学校的大门口有台阶,这对于双腿没有力气的吕争鸣而言是个十足的难题。刚巧墙下有个大土坑,吕争鸣每天从大坑中爬进学校,掸干净身上的土灰再走进教室。
儿时的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了深刻记忆。1992年当选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由残疾人组织推选的人大代表后,吕争鸣每年都会领衔提出“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或议案。他积极宣传“无障碍”建设,在视察体育设施、商业网点或者机关单位时,只要有机会,就会提醒有关部门为残疾人推行“无障碍”建设。
在北京市人大主席团会议上,吕争鸣针对“无障碍”建设问题多次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2004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出台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吕争鸣很激动,讲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忘了扳动一下放在左腿上的右腿,以调整坐姿。他介绍说,为了这部条例的出台,2003年他和其他代表做了大量立法调研工作……
吕争鸣很珍惜自己的代表身份,他表示,国家应该让残疾人有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现身说法和二传、三传是不一样的。”
残而不废,他用勇气和毅力证明自己
“无障碍”是吕争鸣的梦想,他的人生道路充满的是重重障碍。他的童年,遭受过嘲笑、恶意模仿和欺负;因为残疾,他不能参加高考;因为残疾,品学兼优的他被无数单位拒绝。
在内心深处,吕争鸣是倔强而勇敢的。随母亲在河南农村劳动的时候,吕争鸣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学游泳。怕家人反对,他不去人多的小水塘,而是去没有人游的、水很深的大水塘。13岁的他,小心翼翼地抓着水塘边的一根柱子开始游,放开2尺、游回来,再多放开些、再游回来……有两次差点被淹死,但他还是坚持着,终于学会了游泳。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举哑铃、投篮、甚至当足球场上的守门员;下雨天他不打伞,冬天故意少穿衣服、不戴帽子,增强抵抗力。在高中毕业前他已经是一个精力充沛、手劲很大的青年。
吕争鸣心灵手巧,中学时曾独自修理好学校的几百套桌椅。一次,学校接到了迎接外宾的任务,老师把设计道具的任务交给了吕争鸣。吕争鸣设计的是精巧的小灯笼,做出样子后,老师、同学一起忙了一通宵,做出了迎宾所需的60多个灯笼,全部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查。迎宾时,“小技术指导”吕争鸣远远地看着同学们拿着他设计的灯笼,兴奋极了,他几乎想跳起来告诉全世界:“我有用啊!”
然而现实是如此残酷,人们往往把“残”和“废”联系在一起,当吕争鸣毕业后开始找工作时,几乎所有单位都拒绝了他。吕争鸣没有退却,勇敢地找到了北京市电加工机床厂:“能试用我一下吗?如果觉得不行,给个眼色我就走。刷厕所、打扫卫生、收发室我都能干。”他的态度感动了工厂领导,他被录用了。
22岁的吕争鸣对工厂充满了感激,在别人眼中又苦又累的工作,他却非常热爱。他经常主动加班加点,任务紧急的时候,曾同时开四台机床、干四个人的活。就这样,短短两年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放电间隙自动调整器”、“去离子水装置”等6项技术革新,还自学了外语、电加工基本原理等近十种相关知识,翻译了两万字的电加工资料。
1979年,他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和张海迪等人一起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生活在召唤,理想在飞翔,使我残而不废,奋起直追。”吕争鸣用勇气和毅力克服了人生的障碍,这是他的报告《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中的一句话。
成为残疾人的贴心朋友,使他收获快乐
作为制定《精神卫生法》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吕争鸣认为“精神卫生”对残疾人的意义很大:“残疾人的心理很脆弱,与人交往时往往会担心对方嫌弃自己。”对此,吕争鸣也是深有体会。
小时候,面对别人的欺负,吕争鸣经常用“打架”来反抗。有两次他失手打伤了抢他东西的小朋友,为此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但是他的想法是:宁可回家挨揍,也不能憋气。
刚工作时,厂里有人说“怎么招了这样的人”,当他做出成绩之后,又有人说他是“玻璃瓶里面的癞蛤蟆,前途光明,出路不大”,吕争鸣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曾想过自杀。
1979年,吕争鸣的人生打开了新的一页,他自强不息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信件似雪片一样飞来,无数人赞扬他,很多残疾朋友给他写信想和他交朋友,也有一些“想不开、心情苦闷”的青年朋友写信给他。
一个叫朱宪臣的盲人,住在几平方米的楼梯间里,用盲文写了一部40多万字的小说,但是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心里苦闷多次企图自杀。吕争鸣得知后,长途跋涉去探望他,和他彻夜长谈,并带着他去找作家朋友。后来,朱宪臣开始发表文章,还写了诗歌《希望的曙光》:希望在哪里?希望不在天际,希望在你我的心里……作曲家谷建芬被诗歌感动,亲自为其谱曲,并邀请一位歌唱家教朱宪臣、吕争鸣唱这首歌。
帮助他人给吕争鸣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他结识、帮助了很多残疾人朋友;他也经常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为了避免别人发现他是残疾人而拒绝他的帮助,他每次站起来之后便一动不动,无论是否站稳,是否舒服,他都坚持到下车;他曾两次冲入火海灭火,回到家里,母亲流泪了:“如果你再残上加残怎么办?”
1989年,他被评为“首都见义勇为十佳青年”,同年,被安排到刚刚组建的北京市残联工作。从此,做残疾人的思想工作,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当了人大代表以后,他更是把帮助残疾人的工作做得淋漓尽致。帮助残疾人解决户口问题、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残疾人呼吁权利保障……每次开市人代会,他都“跑”得满头大汗。
对于偷盗残疾人摩托车的行为,吕争鸣深恶痛绝。“摩托车是残疾人的腿。”吕代表走到楼下停车场,一边开动自己的摩托车,一边感叹:“这是残疾人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奢侈品。”他已经向北京市公安、城管等部门呼吁,要打击冒用、偷盗残疾人机动车的行为。
吕代表的摩托车不仅是他的代步工具,有时还能帮他暗访。他就曾经开着摩托车去暗访城管执法,残疾人朋友问他:“今天赚多少钱?”他就开玩笑说:“还没有开张呢。”现在,不少部门在出台针对残疾人的管理措施前都会听听吕代表的意见。
在女儿的床下,有一个小箱子,里面都是吕争鸣的各种获奖证书,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盒子,里面都是他的各种资料照片。这些东西,都是妻子帮他收集存放的。
吕争鸣有个幸福的家,父母慈爱,妻子温柔贤惠,女儿佳佳全面发展。他自己却是家里的事情顾不上,朋友的事说走就走。为劝阻残疾人朋友的过激行为,他有几次都是夜里十二点出门,还有一次凌晨三点,他到北京站给一个朋友送去了一桶食用油。妻子很为他骄傲,她对丈夫的评价是:争鸣特别能干。
谈到将来的打算,吕争鸣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他对全市经济发展要多想办法;作为北京市检察院的特约监督员,他要多了解检察业务;2008年残奥会即将召开,残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残疾人朋友依法维权的意识还不够……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