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霍立峰
6月5日,又将迎来一个世界环境日。
每年的这一天,大大小小的纪念和宣传活动,时刻提醒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遗憾的是,虽然活动丰富多彩,参与者热情高涨,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环保部门和媒体的“独角戏”,曲终人散后,人们看到的依然是污水横流、臭气四溢。在巨大的短期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地方官员、企业仍旧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沾沾自喜,全然不顾环境发出的痛苦呻吟。
仔细想想,我们还有多少资本可以挥霍?人均资源占有量和环境容量只有欧美国家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流经城市的河段大部分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今天,当我们享受着还不算富足的经济生活时,不得不为过去20年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付出巨大的代价。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但从2006年1月至今,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国家环保总局接到各类突发环境事件49起,涉及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有关方面和地方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仅靠环保部门的监管和处罚,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地方官员和企业的短视行为。
今年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大声疾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总理的警示可谓振聋发聩。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要从体制与机制上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让破坏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
否则,口号式、文件式的宣传,隔靴搔痒式的监管与处罚,无法真正使我们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更无法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