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邻里变“陌路”
2006-01-05
您如何看“远亲不如近邻”?
的确如此,永远不过时
网络时代邻居概念模糊了
要分什么样的邻居
查看选票

  在中国,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开始对“躲进小楼成一统”、邻里之间“对门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感到不满,去年以来,河北、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一些城市陆续举办了旨在重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的“邻里节”…[全文

    图文:邻里一家亲
  只要你快乐,我就快乐”,以及“你我互相帮,邻里一家人,楼院一家亲”等。“邻里节”那天,300多名居民聚集在花园广场上,借助居委会组织的踢毽子、拍球、秧歌比赛等活动,互相唠嗑,彼此交换家庭住址及电话。“有事儿就言语一声”,成了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全文]     一家养老机构试图在上海市崇明建“桃源式”养老院,希望吸引市区老人入住,结果只有1人报名。看起来,“桃源”虽好,终非易居之地。邻里热闹、服务多样、来去方便,上海“居家养老”模式成主流。其好处是,老人可以很便捷地从医院、商店、银行等等机构获得周到服务…[全文]     经过旧楼区改造,小白楼街荣仁里社区的环境焕然一新,小区广场成为老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地方…[全文]
图文:北京邻里节
“邻里节”里,以此呼唤人们生活中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共建和谐社区[全文]
编者按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诗人王勃曾这样描述相邻而居的生活。但是,现代都市,钢筋丛林。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楼道里狭路相逢,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不和陌生人说话,似乎成为现代都市人信守的格言。人情的淡漠,人与人的隔离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病态…
  构建和谐社会,“邻里温情”必不可少。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尽多地为居民搭建相识相知、交流平台,坚持不懈,逐渐形成风尚。比如打开家门借勺盐巴…
责编:照昭

新闻追踪

  居住在大都市,我们不仅要适应繁忙的生活节奏,更要忍受那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独。进来出去都是“嘭”的锁门声,锁门的同时把邻里之间的心灵交流、情感沟通都一起锁住了。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了各自的小利益,近邻已变得不再“近”,那份邻里温情也渐渐消失殆尽……

  邻里纠纷伤了彼此感情 
  ·事件一:为琐事热油相泼
  邻里为琐事起纠纷发生了冲突。一言不和,其中一人端起正在做菜的油锅向另一人泼去。后者躲闪不及,双手被热油烫伤…[全文
  ·事件二:楼上楼下“争斗”十几年
  两家同住一个大院,共事多年,却为了一些琐事相互“争斗”十几年。为此还几次打了“110”,几度闹到派出所。两家多次冲突后,为了化解十几年的“恩怨”,5月13日上午,单位领导、社区居委会领导和片区民警与这两家主人开了协调会,双方当场签了保证书,保证以后从自身做起,不骂人,不打人…[全文]
  ·分析:邻里纠纷的四根“导火索”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话说回来,既是近邻,磕磕绊绊总免不了。记者采访发现,容易引起邻里纠纷的“导火索”,还真是不少。…[全文]
  之一:高空抛物     之二:噪音扰邻
  之三:宠物放养    之四:停车占道
  冷漠,相隔一墙老死不相往来
  ·毗邻而居却形同"陌路"
  日前看到一份调查,在一些现代化的新建住宅区,存在着“邻里不相识、彼此不往来”的现象:约75%的调查对象说“很少”或者“完全没有”与邻里交往,而与邻里有“一般交往”和“频繁交往”的调查对象,分别只有约21%和2%。 …[全文]
  ·跳楼太婆没人认识
   一位耄耋老人孤独死去,整整3天无人知晓;一位太婆不知何故跳楼,邻居却都不认识……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除了孤单独居的“空巢”老人,住在高层电梯公寓里的年轻人们也面临着一门关尽老死不相往来的烦恼……[全文]
  邻里温情都消失殆尽
   沟通也许真的很难。例一:本报3月27日报道,中国邻居不认识隔壁的美国人,擦肩而过时多看了几眼,不料老外认为“他的眼神侮辱了我”,双方险些大打出手。例二:本报4月11日报道,入住新居半年的王先生偶然在一家搜房网站的业主论坛结识了一位网友,网上一聊,却发现对方就住在自家对面———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竟成了邻里认识的媒介,这与其说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不如说是现代建筑的悲哀…[全文]
…………[参与评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积极提倡的文明新风
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商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见面打个招呼,遇事托上一把,往往能传递一丝浓浓的暖意。《孟子》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不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温馨的乡村图画,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邻里间的良性互动、彼此帮助,以及相互照应,更能够成为增进社区安全的“助推器”、凝结社会团结与和睦的“润滑剂”。一个现代化的社区,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需要相应的“软件”配置,即良好的邻里关系以及温馨的社区氛围。社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增进居民间的相互交往、交流,提高人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有助于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 …[全文[评论]     居住环境宁静友好。使用音响设备时,要掌握适宜的音量,特别要注意照上班的职工,教育了女不要任意吵闹…[全文][评论]
  邻里团结主要是能与居住环境中邻居作到互相协调和谅解、谅解,能在邻居发生困难时相互关照和伸出相助的手。
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邻里节”,期待邻居之间主动沟通,在现时来看显然还不够现实,我们期待天天都是“邻里节”。我们真正要消除的是都市人们之间的心灵隔膜,只有这样,邻居之间的交往才会变得密切和频繁…[全文]
建立新型社区关系 具有七大特征
   第一特征:由被动安排变为主动选择。过去的邻里关系多多少少是一种非主动的结果,而现在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 第二特征:由动态积极变为静态消极。动态积极的邻里关系表现为:邻里之间相互接触频繁、关系密切。 第三特征:由直接接触变为间接联系。过去的邻里之间都有直接接触,但在新邻里关系中,邻里之间更多的是进行间接接触和联系。 第四特征:由背景简单变为背景复杂。 第五特征:由宣扬共性变为张扬个性。 第六特征:由靠社会公德维系变为靠法律、制度维系。 第七特征:由情感波动变为利益损益。 …[全文][评论]
给邻里关系立法有现实意义
 
培育社会成员公共精神
法制社会创造快乐的家园
  交往、对话和沟通,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本质和精髓。对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而言,不仅有自然如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社会性方面的需求。因此,人需要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获得社会意义上的肯定。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些都无法实现,因此,给邻里关系立法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全文]   从更深的层面上看,现代社会中,公众的关系是一种非熟人的新型公益关系,现代社会也应是培育社会成员公共精神,让公众关注公共生活、担负起公共责任的舞台。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方式,形成了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社会成员公共精神的成长和公民意识的增强…[全文]    给邻里关系立法,有着极强的针对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情有日益冷漠化的趋势,“不管他人瓦上霜”似乎也成了一些人的明智选择。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最终导向,让每个公民都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是法治之要义。公众有理由在法律的指引下,提升自己的公共精神和公德意识,创造快乐的家园。有关部门的表态和公众的反映也证明了这一点…[全文]

——————————————————————————————————————————————————————————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邻里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城市中融洽和谐、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曾让许多外国学者称羡。许多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居民不愿再忍受邻里不相往来的孤独。全社会都在营造“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终将化解彼此的恩怨,让邻里关系成为最有趣的社会关系和最轻松的社会关系……[全文
 
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
 
   社会学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勇建议说,组织“邻居节”等活动应该尊重时代特点,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多地为居民搭建相识、相知、交流的平台,坚持不懈,逐渐形成风尚。 …[全文]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前沿和缩影。城市社会由一个个社区组成,社区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单位文明,整个社会生命肌体就能保持健康;社区直接面对基层单位和市民群众,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工作的落实,“前沿”稳固才会“后方”平安;社区虽小,但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全文]
   
邻里节:通向和谐社区的桥梁
消除差异,促进融合,达到和谐
 
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社区“邻里节”已成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由此,邻里之间的关系,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摩擦;多了一份关心,少了一些冷漠;多了一份沟通,少了一些隔阂。 从构建和谐社区到建设和谐社会,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很近。只要生活在社区里的每个人,都能够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宽以待人,明礼诚信,就能够早日建成和谐社会…[全文]   目前在一些城市中,有些城区、街道在构成上较复杂,既有国际化金融贸易区,又有高、中档住宅区,还有老工房住宅区等。针对自身特点,办事处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建设思路,即理念上以“建设共同家园”为目标,方法上以“坚持分类指导”来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措施上以“消除差异,促进融合”为着力点开展社区工作,使社区始终保持增强凝聚力、完善形态、整合利益、和谐逐渐增进发展状态。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且仍在发生深刻变化,正是顺应这些新形势,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关键何在?中央党校党建部张荣臣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责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