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0元,是2005年沈阳市统计局公布的,沈阳市农民一年的人均纯收入。
如果把4819乘以2,然后再与5050乘以2对比,数字差为262。这意味着一个沈阳大学生一个学期的消费接近于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沈阳大学生一年的消费约等于一个农民两年的收入。
高校生有五大“必需消费”
为了能够了解到真实的数字,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团委联合本报在校园内进行了一个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让记者也很惊讶。
根据调查显示,5项消费成为了大学日常必需的消费。这5项消费是,食堂的饭费、手机费、上网费、恋爱消费、外出聚会费。在沈阳市的几所高校中,记者也对不同年级的1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除每月二三百元的吃饭费用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集外出聚会、上网、谈恋爱等几大项上。其中用于交友应酬的聚会消费平均每月在90元左右,手机消费在80元左右,用于恋爱的消费在100至500元之间。除了这些平均下来的日常生活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是一个重要支出。
仅以手机消费为例,记者发现大学生的手机费用基本不是给家里打的,而是给同学或者外地朋友打的。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团委副书记孙帆告诉记者,“据我们调查,大一新生的手机费用是最高的,第二是大四的毕业生,大一新生很多都是长途电话,因为高中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在外地,长途电话是最多的,大四毕业生的电话费用多是联系工作,所以我们认为大一新生是最浪费电话费的人群。”记者采访中找到了一个电话消费最多的学生,他告诉记者:“我大一的第一个月电话费达到了2000元,而且没有一个电话是往家里打的,因为家里来电话都是往寝室座机打的。”
高档消费主导大学生消费
手机、电脑、MP3被称为当代大学生的三大件。
孙帆对本学校的20个寝室,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高达100%,而且手机的型号基本都是最新款式的。1000元以下的只有11部,占11%;3000元以上的有30部,占30%;而其他的都是2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
同手机一样普及的还有电脑,在大学寝室里,每个寝室都至少有一台电脑。不过这些电脑用于学习的非常少,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聊天或者玩游戏。记者在某大学教学楼前,对同学携带MP3进行了调查,结果记者发现,从记者面前路过的50个大学生中,有29个人携带了MP3。
除了电子产品外,化妆品也是一个重要支出。在得到某高校领导的同意后,记者走进某大学的5个女生寝室,记者看到名牌护肤品,洗面奶,香水等一系列化妆品已经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必备品。根据孙帆提供的调查数据,女生60%的生活费都用在了化妆品或者服装等与“美”有关的事情上。
高消费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对于尚处于人生发育期的大学生,高消费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沈阳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张竣明告诉记者,目前大学生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现象的确非常严重,就在今年大学开学的时候,他还接到了相关的案例,沈阳某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李某看到同学都有笔记本电脑,他就非让父母买一个IBM高档笔记本电脑,由于其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父母在借钱的情况下,买了一台国产的笔记本电脑,他居然告诉父母“不买IBM,我就不去上大学。”
家长愿为孩子高消费埋单
经调查,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的确偏高。而为这种消费埋单的学生家长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再怎么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我就算卖命也供孩子上完大学。”这是当今家长的普遍心理。
记者采访了30位月消费600元以上的大学生家长,对于孩子每个月消费,他们都表示可以理解。有的家长说:“自己省一省,孩子的钱就出来了。”供一个大学生,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但孩子考上大学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对于“风光无限”的大学生,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来供孩子的大学花费。
一边是校园高消费、攀比风的诱惑,一边是家长的“再怎么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高消费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很多专家认为,这件事主要还得从道德和精神层面来解决,家长、老师和大学生们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出发,培养勤俭节约的理财观念和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