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约有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成为支撑起城市建设的“农民工”。他们没有“市民化”,多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为主,收入不足以定居城市;他们的基本权利缺乏必要保障,时常遭受体制性的歧视和隔离。
民工市民化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都是巨大的。取消那些残存的、体制性的歧视性规定是相对容易的,但问题是:当政府清除栅栏荆棘、敞开大门之后,是否有能力为那2亿农民工提供扎根城市的必需品——就业与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工市民化不仅意味着他们需要足够的工作机会,还意味着他们的劳动所得必须足以维持城市里的基本生活。农民进城往往只能从就业市场的低端起步,但这既不意味着他们的工资应被雇主长期压到市场均衡水平之下,也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权利向高端行业流动。平衡劳资力量的机制、可及的职业培训机会、通畅的职业流动渠道等,这些都是市场和政府必须准备好的。
保障是公民权利的体现。民工市民化意味着市民长期享受的衣食住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必须同样惠及2亿民工。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误差和政绩冲动的驱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已经让地方政府背负了高达1万亿的债务。城市现有的基本保障体系本就十分脆弱,尚且无法惠及全部城市人口,短期内再增加2亿人的巨大负担,可谓雪上加霜。
民工市民化意味着城市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虽然不少人认为目前城市接纳农民的条件趋于成熟,但我总觉得民工市民化的最好时间可能已经被错过。在大规模城乡人口流动的初期就毅然打破城乡壁垒、让民工成为市民,或许本来是成本较小的选择;但时过境迁,被各种体制问题裹挟着的城市和乡村分道扬镳已久。现在,城市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却没有积蓄足够的、支持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市场精神不足的发展模式、强弱悬殊的劳资关系格局、比例失当的产业结构、巨额的政府债务负担、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近在咫尺的问题让我们无法乐观的相信,未来5年,那2亿民工能够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市民。
民工市民化任重道远,城市何时才能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