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救助站求助者翻番多是钱花光的外地游客
2006-05-09
【南京日报报道】 (记者倪艳) 19岁的安徽小伙小汪和两个朋友一块来南京游玩,不小心把带的钱花了个精光,差点陷入没饭吃、没地方住、没钱回家的窘境。幸好他们向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吃上了热汤热饭,工作人员还帮他们买了回家的票。昨日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获悉,“五一”长假期间,共有230余人来求助,比去年同期多出近一倍,其中,大多数是像小汪这样的流浪乞讨边缘人群。

  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助理芦忠告诉记者,流浪乞讨边缘人群主要是断了生活费用的来宁旅游者和打工者,其中70%以上都是中青年。旅游者断费的原因不外乎两个,钱被窃以及稀里糊涂把钱花完了。5月5日,来求助的2个小年轻就是在南京吃吃喝喝玩玩,“花钱没得数”,结果临回家前才发现口袋里的钱已经不够买车票了。“五一”期间断费的打工者一般都是“五一”前就从家里出来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再等到“五一”,各个单位一放假,就连平时打零工的机会也没有了,经济上再也支撑不住,自然想到要让救助站资助自己回老家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求助对象需要同时具备4个条件才能救助。这4个条件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这些边缘人群并没有流浪乞讨,为什么也要救助他们呢?市救助管理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总不能把人家赶出去,见他乞讨了,然后才去救助人家。”据了解,救助边缘人群,在全国各大救助站是一个普遍现象。

  今年“五一”期间,求助者比去年同期多出近一倍。谈及原因,芦忠说:“这是因为人们对救助政策更了解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不敢来的人都来了”。他说,在2003年8月1日实施救助制度之前,我国实施的是收容遣送制度。一些突发困难的人员,一旦进了收容所,就没有进出的自由了,非但要和小偷、卖淫女等一起关在铁门铁窗内,而且也要和这些人一块集中遣返回家。而现在实施的是自愿救助,突发困难人员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被服务者。他们不再关在铁门铁窗里,能来去自由,吃住的条件改善了,工作人员的态度也更和蔼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