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诗人、“你的农民兄弟”黄理波的八年流浪生活
南方农村报
【印象】
理波与我的会面约在12月1日晚上7点。他白天绝对请不到假,他是一名农民工。
理波在阳东县雅韶镇一家木厂打工。因为其他采访的耽搁,我一直到晚上6点半才赶到阳江。电话里,他对我说;“你可以坐二路公交车来雅韶,只要一块钱。不用打车,那样要花30块。”理波是个保持节俭习惯的农民工。
理波姓黄,是同事翊飞的网友。翊飞对我讲,还是见见理波吧,他是一名网络诗人呢。从去年开始,他的诗歌便常常见诸网络,迄今已数万字。令人惊讶的是,理波只读过初二。
理波发表诗歌,用的网名是“你的农民兄弟”。网名决定他诗歌的介入视角和价值取向。与有的诗人不一样,理波关注的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农民和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他笔下的农民工,是和他一样的普通农民工,有时也是他自己。
阅读理波的文字,感觉他有一颗激情挥洒的狂野内心。然而,现实中的他很腼腆,加上年轻,就给人一种邻家小弟般的可爱甚至稚气。当然,这些都是表象,理波实际上是个喜欢深沉思索的人。
12月1日的晚上,我和理波在雅韶的路旁小饭馆里边吃边聊。理波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在我的坚持下,他喝了一杯啤酒;后来聊得投机,还是在我的坚持下,他抽了一根烟。席间,他掉了一只筷子,但他并不喊服务员,而是自己跑到厨房去拿。他还替我买了一支一块钱的圆珠笔,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钱。
我们在雅韶25元一宿的地下旅馆里继续彻夜长谈。理波说起了网名“你的农民兄弟”的由来。他说他老家有个亲戚,农民出身,后来当了个小官员,便看不起乡亲了。“我很讨厌这种人,”理波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农民这个词,并不是愚昧、弱智的代名词。相反,这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名词!”
我已经在网上阅读过理波的部分诗歌。我感觉,他的语言偏重叙述,几乎直指现实的内核;他的笔触相当广泛,差不多构成一种农民工时代的史述;他热衷抒情,并且全是热烈的真情实感;而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的诗歌充满着探讨和思索。理波给我的感觉不仅是一名诗人,更像是一名思想家。毫无疑问,理波正在影响我的世界观。
有关农民工的一切,正成为中国当代史中最为厚重的部分之一,理波诗歌的意义注定不同寻常。我们关注理波和其他农民工,与理波关注农民工时代,这是一致的。让我们共同关注吧,关注的意义肯定会超越新闻本身。
【记录】
他从田间走来
工厂就是一条小小的流水线/流走了我的青春/流走了我的爱情/流走了我不多的自由和尊严/这里,没有八小时工作制/这里,没有双休日/这里,没有“五一”和“十一”旅游黄金周/这里,就连那原本属于我们血汗钱的工资/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欠,拖欠,拖欠
——黄理波《农民工之痛》
农民工的父母都是农民,这几乎不会有错。
1981年3月,理波出生在广西桂林的永福县三皇乡荣田村铺上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少年与一般农家小孩无异。
给他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他读完初二了,成绩中上,但父母却要他辍学回家。这是个普通农民家庭必须面对的选择:兄妹三人都在读书,家里已经负担不起了。理波、小弟、小妹,他们当年分别是15岁、12岁、10岁。
虽然内心沉重,“谁没有大学梦啊?现在还觉得有点伤心”,但理波还是貌似轻松地说:“辍学次日,我便右肩扛锄头,左手握镰刀,随父母下田参加‘农业大割命’。”一年后,小妹也辍学了。
只留下成绩最好的小弟继续读书。大学学费那么贵,小弟就没有考高中。小弟还争气,考上了江苏徐州一家中专,可通知书一来,全家人傻眼了:中专的学费也很贵,第一年要花7000元!结果,小弟也辍学了。
命运仿佛给兄妹三人开了一个玩笑,“但想想,又找不出有哪个地方不对,看看周围,农村的孩子都是这样,家庭条件不允许啊”。
不读书了,种田又不赚钱,怎么办?进城打工!
理波在网上有一段这样的自述:“1998年,17岁。跟偶(我)爹第一次进城。TMD,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房子比大树高,花草趴在空中笑,四条轮子的怪物在飞跑,大姑娘穿的衣服比偶的还少……”
在桂林打工两年之后,2003年3月,理波来到更为都市化的东莞长安,这段时间的生活,是他打工生涯中最受刺激的。
“有个老乡在那边种菜,能住下。我、小弟,还有一位老乡,便一起去找工作。在街头,我花50块钱买了一张假初中文凭,开始四处报名。后来,我们同时进了一家皮鞋厂。但这里工作环境太差了,不说气味难闻,连作息安排也吃不消:早上7点到12点,下午1点至6点,晚上7点到11点,天天如此。吃饭、上班,全部吹口哨,饭还含在嘴里,就听见口哨响了,催命一样催上班。”
结果,三个人干了3天,工资都没领就出来了。
“继续找工作。慢慢才发现,原来找工也要靠关系。说是考试,实际上人员都是内定了的,不是老乡,就是亲戚。有时五六个职位,却有100多人排队报名。
“有些人找不到工作,在街上推车摆摊,可是,有的城管就拿菜刀、铁锤来赶,不砍人,专砍板车的轮胎,好恐怖啊。我对东莞没什么好印象,对桂林也没有,桂林不少地方,连三轮车、自行车都不能通行。”
三个人找了一个月的工作,应聘了十几家工厂,但一直没有适合的工作。最后,他们离开了。
【记录】
在黑夜中歌唱
这是午夜的工厂,这是工厂孤寂的时光/姑娘们各自痴迷于言情小说的缠绵/兄弟们各自沉醉于黄色录像的放荡/这些亚当夏娃的子孙,内心有爱情的渴望、梦想/却已没有了彼此相爱的热情和信仰/面包砸碎了玫瑰,爱情臣服了金钱
——黄理波《在工厂,兄弟们被爱情遗忘》
理波最后来到了雅韶,“2002年,我父母先在这边的荔枝园打工。农场主认识我们木厂的老板,便把我引荐进来啦”。
这是熟人帮的忙,理波感到很幸运。
让理波感到更幸运的是,这里能够每两个月发一次工资,“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发工资很不定期,有的半年一次,有的则要等到年底才发”。
虽然不时能和父母见上一面,但小弟、小妹分别在阳江、广州打工,特别是年过七十的爷爷、奶奶在老家相依为命,理波“经常想起来都有一种罪恶感”。
理波很珍惜目前这份工作。他从普工做起,已经进了技术部。
但理波有时又觉得前途渺茫,没有明天的生活令他消极。
除了打牌、喝酒、赌钱、录像外,工友们基本没有其他娱乐了。也有夫妻一起打工的,但这里没有夫妻房,只有集体宿舍,“两张床拼一拼,拉个布帘挡一下就是他们的家庭生活了”。
理波认为,自己精神上受到的压抑最苦闷,而这也反映了农民工精神上的普遍苦闷。
理波写诗完全是在自发状态下进行的。
读书时,他的写作水平并不出色,“语文成绩也就70多分吧”。但是去年3月前后,多年来的亲身打工生活突然给了他强烈冲动。也就是来到雅韶前后的那段时间。
这时,理波刚好开始接触网络,“大约在写出第一首诗后的几个月,学会了上网,第一次使用智能ABC打字”。
理波说,他首先要感谢两个网友。一个是“走向新生”,江苏的;一个是“无为老农”,山东的一个中学老师。理波说“谢谢他们给我指明了正路。他们还给了我很多物质帮助,给我寄来了不少诗集”。
理波说他最喜欢鲁迅的散文诗,“《野草》真是绝美啊”。理波还喜欢余杰的文章,马克·吐温、契诃夫的小说……
理波后来在网上回忆:“2004年,偶(我)行走‘天涯社区’,无意中在‘关天茶社’里看到南方报业某报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开始喜欢上‘天涯’了。三更半夜常去‘关天茶舍’久坐。不过,在此偶勇敢保证:这里绝对没有小姐三陪,但可能有不少梁山好汉,才狼侠女以及胸怀大志的兄弟。”
终于有一天,理波首次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发表诗歌,就是那首《我的流浪》。首次发表诗歌,让理波确定今后的写作要与现实不离不弃。
自从认识网络之后,理波开始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标。在工作之余,先打好诗歌腹稿,誊在笔记本上,有空时便拿去网上发表。雅韶去年还没有网吧,理波就坐公车去阳江上网。
理波说,通过网络,他认识了不少知名不知名的朋友,得到了不少鼓励和支持。理波在网上认识了《南风窗》记者熊培云,熊在法国,还不时给他鼓励。
“我要谢谢网友给我的帮助,他们让我变得积极起来,我会继续写下去。”理波这样说。
雅韶的黑夜之中,理波当着我的面吟诵起海子的《天堂夜歌》:天堂的夜歌/夜歌歌唱了我/……/这是我的夜歌/歌唱那些人/那些黑夜/那些秘密火柴/投入天堂之火……
【对话】
“我很想讨个老婆”
记者:理波,你为什么要写诗?
黄理波:写诗是我的精神支柱。我认为自己是一名理想主义者、思想者。我靠写诗进行内心的倾诉。
记者:你认为你写诗能够坚持吗?
黄理波:我相信能。我要为最底层的人写诗。在太平盛世,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正生活在苦难之中。
记者:你怎样理解诗歌?我觉得你的诗歌叙述有一种尖锐的力度。
黄理波:诗歌本身就应该见证历史,诗人就是时代的歌者。我的诗歌尖锐吗?我一点也不觉得,我只是描述现实。要我写与身边生活无关的事情吗?写虚构的吗?我还来不及思考呢。现实是写作的土壤,我本来置身其中。要说写作时的谋划,那就是我急着想把现实呈现给大家看。
记者:你有不少思考是关于农民工的。其实,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多种因素,农民工自身也有一些缺陷,你怎么看待?
黄理波:对。农民工自己是有缺点,思想狭隘、自以为是、自私、不团结、做事斤斤计较、没有上进心。比如,有同事说我是书呆子,其实爱好文艺是种精神追求。农民工,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既要有物质追求,也要有精神追求。另外,外界的援助和关怀也非常重要。
记者:谈谈你的理想。
黄理波:我的理想有三个。一、当一名诗人;二、当一名平面设计师(我正在木厂设计部学电脑设计);其三、娶一个老婆。你不要笑,娶老婆真的是我的一个理想。但我在厂里上班,哪里有机会接触女孩子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