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刚刚落下帷幕,我国健儿创下了金4银2铜的历史最佳成绩,首次登上冬奥会金牌榜前三。
北京冬奥会的热情还未褪去,就迎来了北京冬残奥会。截至今天下午,北京冬残奥会赛程已过大半,中国队捷报不断,目前已获得了14金14银19铜共47枚奖牌,暂居奖牌榜榜首。
如果说奥运会选出来的是人类最强健的体魄,那么残奥会选出来的是最不屈的灵魂。我们的祝贺跟不上他们夺牌速度的背后,是健儿们数不尽的汗水和付出。
我们关注登上领奖台的中国健儿,但是,那些没有夺得奖牌的运动健儿同样收获了大家的掌声和尊重,他们坚韧不屈的身影感动了每一个人。
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项目中,唯一一名没有双臂的选手孙鸿胜就是其中之一。
无臂也能飞跃高山
1分20秒88,是孙鸿胜在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项目中,从“岩石赛道”1825米处,穿梭34道旗门,滑至终点的时间。
22年,是孙鸿胜从失去双臂,到站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舞台上的时间。
20多年的困难与挫折,20多年的奋斗与磨砺,在孙鸿胜冲下高山掠过终点的瞬间,得到了最好的回馈与释怀,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
一次又一次挑战自我
1994年,孙鸿胜出生于大连庄河。在6岁时一次电击意外中,痛失双臂,一家人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中。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击垮小鸿胜。他克服各种困难,学会用脚做家务、用脚看书写字,甚至学会了骑自行车,奔跑速度在同龄人中也是佼佼者。
2008年,小鸿胜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被沈阳残疾人游泳队所发掘,他在游泳队经历的高强度训练,以及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比赛,为他今后的在体育事业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孙鸿胜的命运迎来了转机,通过选拔进入国家残疾人滑雪队。从泳池到高山,转变让好强的孙鸿胜跃跃欲试:“我一直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恐高是孙鸿胜面前第一条拦路虎。他从前坐缆车都会被吓出眼泪来,滑雪更是不用说,只要开始滑雪,全雪场都能听见孙鸿胜喊的声音。
第二条拦路虎,就是缺少双臂而产生的平衡性问题。“因为我没有手臂,所以很难控制雪板和重心,在超高速情况下,如果雪道不平稳,单凭我的身体很难压住雪板,巨大的反弹力很容易让我失控。”孙鸿胜说。
面对这些先天的劣势,虽然孙鸿胜会在训练中摔得鼻青脸肿,但也没有退却,他毅然决然决定挑战自我。孙鸿胜的教练团队根据他的情况制定了训练方案:孙鸿胜需要双脚稳定地站在瑜伽球上,还要在教练朝他投掷足球和篮球时,保持平衡。

不仅如此,教练还会用一两公斤重的球在孙鸿胜的肩膀上敲打,来模拟高山滑雪回转项目中身体触碰旗门的感觉,以此克服没有双臂带来的不适应感。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孙鸿胜也有过迷茫,“付出挺多,成绩不涨还往下掉,越滑越不会滑,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快乐。我随便买了一张最远的火车票出去了,好像是凌晨到的,待了一天,我买了凌晨4点还是5点多的飞机票飞回来的。付出这么多为了什么,也可能是为了参加这次冬奥会,不让自己以后后悔。”
一次次被摔出赛道、一次次撞上防护网,再一次次爬起来,调整训练计划,周而复始地训练……孙鸿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站上了赛场。
孙鸿胜说:“国外运动员有一个是没有手的,就是有上臂,没有手,第一次出国比赛被他给超了,我也忘记哪场比赛以后,他再也滑不过我了,那种感觉还挺开心的。很多教练都把我的比赛录下来了,看我怎么滑行。因为我的滑行和他们的滑行很不一样,我这个级别,我是开创者,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8年,孙鸿胜在全国残疾人高山滑雪锦标赛上,获得超级大回转(站立组)第三名,并入选了为备战北京残奥会的国家高山滑雪队。
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首个比赛日,孙鸿胜在高山滑雪男子滑降(站姿)比赛中,以1分28秒完赛。作为同级别比赛中唯一的无臂选手,孙鸿胜创造了中国残奥健儿的历史。
3月6日,他成功在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比赛中,顺利完赛。
孙鸿胜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当追梦的脚步被命运按下了暂停键,他们还是选择用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向命运抗争,向自己挑战。
下肢残疾,便坐下身躯,立起灵魂,展露锋芒;没有手臂,便以滑雪板为翅膀,逆风飞翔,追逐梦想……
正如奥运之父顾拜旦那句至理名言那样,“奥运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对于人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
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是人生中的英雄,生活中的强者!他们值得所有的掌声与敬佩!衷心祝愿每一位冬残奥会运动员踏梦而来、圆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