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 夫妻深山赡养孤老28年
2014-02-26

报恩 夫妻深山赡养孤老28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2-26

谭继周夫妇与杜婆婆在一起 张元媛 摄

尹世莲照顾杜婆婆 张元媛 摄

  中新网宜昌2月26日电 题:为报答雪夜留宿之恩 夫妻深山赡养孤老28年

  作者:邹前俊 张元媛

  因为45年前雪夜的留宿之恩,谭继周铭记于心,结婚成家后,他与妻子赡养当年在雪夜给他带来温暖的老人,让他们老有所依。28年来,谭继周夫妇细心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位老人,四邻八乡无不称赞。

  45年前雪夜留宿

  1969年12月的一天,湖北省兴山南阳镇落步河村大雪封山,7岁的谭继周在及膝深的雪里艰难跋涉,远在山顶的家是那么遥远。

  “孩子,来家里烤烤火。”住在山腰的赵永华、杜久会夫妇打开门,端上热饭热菜,铺上热被窝。谭继周记得,那晚,老人端出好菜招待他,还总给他夹菜。

  第二天雪停了,谭继周回到家,听说是留宿在赵爷爷家,母亲说:“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要学会报恩。”

  谭继周后得知,杜婆婆和赵爷爷一直住在山腰上土屋内,曾育有一孩子,可惜早年夭折,从此再无亲生骨肉,膝下荒凉,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赵爷爷的母亲。

  从那之后,谭继周便与山腰的杜久会、赵永华及赵永华的母亲3位老人结下不解之缘。上小学的几年里,每逢雨雪,老人都会留他在家吃住;而他也始终铭记母亲说的“报恩”。

  跨世纪的感恩

  1986年,结婚成家的谭继周与妻子尹世莲决定,赡养无儿无女的赵永华夫妇及赵老太太,让他们老有所依,以报答当年雪夜照顾之恩。

  当年8月,谭继周夫妇将赵家的3位老人接到新房来,当自家的老人赡养。

  但老人们住了一段时间后,总说住不习惯,闹着要回去,谭继周夫妇没办法只好顺了他们心意。打那之后,小两口就在新家与老屋两头跑,帮他们打理农活,给他们烧火、做饭、喂猪、洗衣服……

  1990年,86岁的赵老太太去世。为照顾行动不便的杜久会、赵永华两位老人,谭继周夫妇就干脆住到山腰的土屋里,山下的楼房反而空置了。

  为了负担孩子的学业和全家人的生活,2001年,谭继周第一次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照顾二老和女儿的担子全部落在尹世莲肩上。尹世莲一边打理20亩烤烟,一边精心照顾两位老人。

  2009年,尹世莲被确诊患上了宫颈癌,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且康复出院,但却因此背下了9万余元的“巨债”。即便如此,尹世莲也没有丝毫“刻薄”过老人的生活。两位老人每天喝要半斤酒,家里再困难,尹世莲也没断过他们的酒,“有时家里拿不出钱来,她会借钱把酒打回来。”杜婆婆说。

  2012年,赵爷爷离开人世,留下80多岁的杜婆婆与谭继周夫妇相依为命。

  亲长在不远行

  如今,27岁的大女儿谭宇鸿已结婚,并在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工作;小女儿赵青大学毕业后,也顺利就业。今年春节期间,大女儿回家,劝她别再做种烤烟这样的苦活儿了。尹世莲告诉记者,大女儿要她去深圳做保洁,“每月3000元,开始我有点心动,可想到家中的婆婆没人照顾,就没同意过去。”

  今年春节前,谭继周在恩施一家矿山开了50多天矿车,带回1万多元。“这几天老板还打电话让过去,我推掉了。”谭继周说,这些年妻子照顾老人付出太多,他留在家中也是弥补对妻子的亏欠。

  “亲长在不远行”,这是谭继周夫妇达成的共识。他们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将婆婆侍奉好,“婆婆健康长寿,我们就开心。”

  杜婆婆说,20多年来,她和老伴已经把孙儿孙媳妇拖累了,现在不想看到他们受累,有机会在外面轻松赚钱是件好事。可真要出远门打工,一年半载才回来一次,她也会很不习惯,“有这么好的孙儿孙媳妇,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