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无偿照顾流浪老人11年
2014-02-19

父子无偿照顾流浪老人11年

来源:重庆晨报 发布时间:2014-02-19

    董家父子上央视后续>

    他们有金子般的好心

    他们做了数不完的好事

    他们是邻里眼中热心肠的好人

    昨天的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里,飘起了雨夹雪。村里三社的一户两层楼门前,一身着深色外套、戴了顶黑色皮帽、穿着灰蓝色毛线鞋的男子,蹲在门槛前一口接着一口地吸着叶子烟。他就是前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收留聋哑老太张明芝11年之久的董永才(昨日本报3版也曾进行过相关报道)。

    与重庆晨报记者一起到访的通城镇书记谢仲银,向记者讲述了几个关于董永才董兴树父子的故事,清晰地印证了村里人对这对好心父子的印象:友善、爱助人。

    发现·好人

    为聋哑老人办户口

    书记信了村民说的话

    2012年5月才调来通城镇任书记的谢仲银,算是政府层面里最早发现董家父子感人事迹的。

    那年8月,董永才的儿媳唐大凤带着董家收留了很多年的张明芝,到镇政府办公室,希望为张明芝恢复一个户口,以享受优惠政策。其实,谢仲银此前在镇上就对董家父子收留聋哑老人的故事有所耳闻,那次第一眼见到张明芝他就注意到,这个聋哑老太的衣服穿得很干净,那时他也开始相信,村民都说董家把这个老太当亲人养的事,并非虚言。

    由于巫溪每年都在评选十大感动人物,谢仲银2012年就将董永才作为镇上的两个候选人之一,推荐到县里。不过,那一年,感动人物这一殊荣颁给了镇上另一位坚持给两个患血友病的小孩治疗的蒋兴财。而到2013年再次推选感动人物时,又多了两次到董永才家探访经历的谢仲银确信,一如既往照顾张明芝的董家,就是能感动巫溪甚至感动全国的道德典型。

    正是有了谢仲银的推荐,才有了去年12月1日巫溪电视台的到访,也才有了后来张明芝的亲人在看到电视画面后前来认亲。

    挖掘·好事

    “他们一家的故事,还远不止收留张明芝。”谢仲银说,自己后来才知道,董永才父子此前还曾帮助过许多人。

    只管救人哪怕对方大便失禁

    在2012年农历冬月的一个下午,靠在镇上给人补漆为生的漆匠邓万红,在前往清泉村一社做活的过程中,途经董永才家,由于白血病晚期疾病突发,情急之下提出在董永才家暂住一晚的请求。

    要知道,邓万红与董永才,只是偶尔打过照面,并不算熟识。可董永才当即答应,老伴李国桂还给邓万红下了二两面条。

    第二天早上,儿媳唐大凤醒来后却发现睡在客房的邓万红不知何时从床上摔了下来躺在地上,全身上下都沾上了失禁后的大便。

    在120医护人员赶到的同时,还是唐大凤与董永才两人,不顾邓万红身上的恶臭与污秽,合力将他抬上了救护车。就连送往通城镇中心卫生院输液,也是董家暂时为邓万红垫付的医药费。而最后因病重需要转院,又是董兴树用自己那辆长安车帮忙运送的。

    收留路人只要她无依无靠

    在2011年,董兴树还收留过一个来自陕西的中年妇女。

    那年初春,驾驶长安跑客运的董兴树,在巫溪县交通大桥上一家商店门口,发现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中年妇女被一群人围观着,她向凑过去了解情况的董兴树表示,自己身无分文也无家可归。

    董兴树有过在广州打工的经历,他对自己当时的窘迫经历记忆犹新,也因此他对妇女的遭遇多少有点感同身受。他给家中妻子唐大凤打了个电话,让她先到自己家安顿,给自家打点零工。

    于是,这位中年妇女跟随董兴树回了家,随后的5天时间里就安心地在董家生活。一直想帮她寻找家人的董兴树,从她的手机中找到了她儿子的电话。打去才知道,妇女是从陕西跑来的,她在家中长期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嫁人离家,觉得无依无靠的她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后来还是董兴树用车把她送到镇上,再由她儿子接走的。”谢仲银最后补充道。

    对话·好处

    从没想过上电视,

    做好事也非为出名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与董家父子面对面,以对话形式还原他们收留聋哑老人张明芝以及事迹被报道前后的心路历程。

    重庆晨报:昨晚的《新闻联播》看过么?当初想过自己会被媒体甚至央视关注吗?

    董永才:看了,不过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上中央电视台,被全国关注。我们11年前会收留张明芝,也不是为了上电视才做的。

    重庆晨报:那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了11年呢?

    董永才:主要看到她是一个聋哑的老太婆,不能自立,如果换成那种有手有脚、有劳动能力的流浪儿,我们一家绝对不得收留。至于说为啥坚持11年,很简单,没能找到她的亲人。

    重庆晨报:在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要收留老人,期间是否有过内心的挣扎,家人是否有过不支持或者不理解?

    董兴树:别人倒是有不理解,认为我们一家很傻。说实话,我们的条件确实不是很理想。但这样我才会随时提醒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老人需要赡养,我就会省吃俭用,在外面跑车更卖力。

    重庆晨报:你家里现在欠下15万元的外债,打算如何来还?

    董永才:这15万元,主要是给老伴治病时花下的。张明芝生病进医院,其实没花多少钱。

    董兴树: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主要是靠媳妇在家喂猪务农,我在外面开车。我们计划一年还1-2万块。反正借的钱,总要把它还完。

    重庆晨报:现在是否觉得少了一个人不习惯?听说你们与张明芝一家约定今后多串门?

    董永才:不习惯。家里突然间少了个朝夕相处了11年的人,肯定不舍得。老实说,我这种硬性的男子汉,在她离开那天,还是没忍住眼泪。

    董兴树:老人回到她自己家里,算是做了件功德圆满的事。而且现在我和张世凡跟亲兄弟一样。他还专门问过我,如果张明芝过世,要给她立碑刻字,能不能刻上我的名字。

    讲述·好评

    邻居:“口恶心善”还“热心肠”

    62岁的李长菊与董家是45年的老邻居了。虽然与董永才年龄相仿,但李长菊仍戏称是“看着他长大的”。董永才是铁匠出身,在李长菊印象中,他的脾气和他常用的铁锤一样“刚”。李长菊给老邻居的性格总结出了四个字———“口恶心善”。董永才为人直爽,不记仇,与人产生矛盾时会大吵一架,但吵完就没事了,几分钟后又开始和别人说话了。

    李长菊说,董永才是个耿直人。邻居家修房造屋、红白喜事,考虑到董永才家庭困难,老伴李国桂腿脚不便,家里又有一个聋哑婆婆,都不好意思叫董永才帮忙。但董永才不干,乡亲们帮助过自己,自己必须还人情。因此每次只要邻居家有事,他总会去帮忙。

    而吴重明对老邻居的印象很简单:“这家人都很好”。他说,乡里乡亲家里有点事儿,董永才都肯帮忙。董兴树与他父亲一样,也是个“热心肠”,邻居家每次有人去县城,董兴树都会让乡亲们免费搭顺风车。

    受助人:“他们的恩情永远不会忘”

    昨天下午,重庆晨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14日从奉节到上海打工的张世凡。一听到是家乡重庆记者的采访,张世凡很热情,他说:“很可惜,我和老婆两个人都没能看到昨晚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错过了讲述董家人照顾我妈妈的新闻。”

    张世凡说,这个春节是他们一大家子11年来过的最热闹的春节。“我们家就我和姐姐两姐弟,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们分别在奉节和云阳自己家里过年。”可是今年不一样,今年妈妈回家了,姐姐一家人专程从云阳赶回奉节过年,“吃团年饭的时候,全家13个人都到齐了。”

    离别了11年,在张世凡眼中,妈妈除了略微苍老了以外,其他的都还和以前一模一样,甚至更好。他说:“妈妈回来了能吃能睡,每顿要吃一碗饭,爱到邻居家串门溜达,每天都笑容满面的。”

    今年大年初一,张世凡一家就带着年货赶往100多公里外的董永才家。他说:“以后每年春节,我都一定要上门拜年,他们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张世凡说,现在,董家人隔三差五的都会打电话来询问妈妈的身体情况,而从妈妈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出,她对董家人还是有牵挂。现在,张世凡特别希望董家人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想到自己,他一定会出力帮忙。

    感受·好心

    “这样的精神值得学习、发扬”

    @喵新人XInjie:互不相识的外人,为了老人“老有所依”,照顾了11年,他们的举动也让一些抛弃老人的人惭愧。

    @花錦文嶸: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会老去,也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好好的对待自己!但是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好好的善待自己的老人!

    @瑞鹏广告传媒:董永才好样的!十多年啊,对非亲非故的聋哑老人不离不弃实在是难得、可贵,这样的精神值得学习、发扬!

    @四月-小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精神正是这个逐渐冷漠的社会所需要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