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接力照顾病残邻居40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1-24
回老家过年的蔡必沛,亲热的推着刘于由回家。 杨先锋 摄
中新网盐城1月23日电 (于从文 杨先锋)23日中午,江苏阜宁县阜城镇合利社区的街头,年近六十的鞋匠刘于由收拾了摊子,坐上三轮车驶向不远处一家饭店。熟人见到,热情地打招呼:“老刘,来吃饭啦!你侄儿今天给你熬了你最爱喝的骨头汤。”
熟人口中的“你侄儿”,是这家饭店的老板高超,其实和刘于由非亲非故,他是从岳父蔡必沛手中接过照顾病残老人刘于由的“接力棒”的。而关于蔡必沛和刘于由的故事,还得从蔡必沛的父亲蔡士民说起。
蔡必沛告诉记者,上世纪40年代,刘于由的父母从河北逃荒到江苏阜宁,认识了自己的父亲蔡士民,在蔡士民的帮助下,他们在阜宁安了家,并和蔡家成为邻居。
“40年前,刘于由的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在弥留之际,将先天残疾的儿子刘于由托付给我父亲,”蔡必沛说。
据蔡必沛介绍,当时刘于由尽管已有18岁,但因为患先天侏儒病和小儿麻痹,生活根本不能自理,加上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孤苦伶仃的刘于由生存确实是个问题。蔡士民对临终前的老邻居承诺“你放心,我会让他活下去的。有我一碗饭就有他半碗饭吃,我一定会把小由子当自己的亲儿子看待”。
从此,刘于由真成了蔡家的“儿子”。“父亲不仅尽力保证小由子有饭吃、有衣穿,还给他洗衣送饭、打扫卫生、端屎倒尿……”蔡必沛清楚地记得,有次下雨天,父亲蔡士民年老体迈加上路滑,不小心摔倒在路边,但他强忍着疼痛硬是把饭送给了刘于由,为此在家床上躺了好几天。
为了让刘于由自食其力,树立信心,蔡士民还央求一个皮匠师傅收了刘于由为徒弟,教他学修补手艺。三十多年前,蔡士民病重之时,把儿子蔡必沛叫到身边,要求他继续照顾刘于由,孝顺的蔡必沛默默接过了父亲的“班”,比刘于由大9岁的他,认刘于由为兄弟。
和父亲一样,蔡必沛不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留给刘于由一份,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在蔡必沛的建议下,当地居委会筹钱帮刘于由盖了新房,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一样不缺。
到了2000年,蔡必沛的儿子结婚生子,他要到上海带孙子。临去上海前,他告诫在合利街上开饭店的女婿高超:“刘大爷是我兄弟,你们对他要象对我一样好。”就这样,接力棒传到了高超手里。
高超告诉记者,刚开始,刘于由不信任自己,也不想连累自己,始终合不到一起。“我去他家里几次,他都不理我,最后还是请岳父做工作,他才认可我。”
照顾刘于由,高超有着年轻人的细心。刘于由生病,高超背他去镇卫生院看病,后来又开车请人帮忙一起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见刘于由行走不便,高超给他购买了一辆电动残疾轮椅,并请木匠在轮椅上搭个台阶。刘于由来饭店吃饭,优先安排,如果刮风下雨天不能来吃饭,高超就安排服务员送过去。每年大年初一,高超一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给刘于由拜年。十多年过去了,高超、刘于由早就像家人一样亲切。
遇到外人表示帮助的好意,刘于由总是谢绝,他指着离自己摊子不远的高超的饭店说,“我有家,有亲人,那就是。”
“爷爷去世,父亲接力;父亲老了,女婿接棒。四十多年的无私帮助,真不简单”,原阜宁县合利镇工会主席顾芦森对蔡家三代爱心接力的善举表示感叹。
在蔡必沛一家三代的爱心感染下,乡亲们也都自发默默关心着这个残疾老人。有人主动给他送饭,有人经常帮他洗衣晒被,许多小时候在刘于由补鞋摊玩耍长大的人,只要回来时都要过来看望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