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收留赡养聋哑老人近一年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4-01-22
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 陈正 实习记者 赵晨光 文/图
一个馒头,开启了流浪老人和一个普通家庭的“亲情”。春节临近,收留陌生聋哑老人的王龙一家希望通过媒体,为老人寻家。
一个馒头结下都市祖孙“情缘”
“老人挺可怜的,我们一家人一致同意将老人安顿在家里,有我们一口饭就不能饿着他。”现年41岁的王龙平静地对记者说。王龙老家在成安县北乡义乡北渚一村,20年前他独自来到邯郸市打拼,在这座城市他收获了爱情,和妻子刘九玲养育了一对子女,一家人承租着一间20多平方米的门店,经营小餐馆为生。
2013年4月的一天,王龙的餐馆前走来一位乞讨老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当时爷爷拄着一根小棍,走路颤颤巍巍的,可能是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我看着他可怜,就从店里拿出来一个馒头给他吃。”王龙14岁的儿子王朋说。
接过王朋的馒头,老人三两口就塞进了嘴里,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对着王朋笑,嘴里还“哼哼呃呃”地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语言,王朋试图和老人交流,但老人指着自己的耳朵表示听不清楚,此时王朋才知道面前的老人是一位聋哑人。
一个馒头结下不解的“祖孙情”,从此以后,老人隔三差五就会来到小餐馆,王朋就从店里拿出雪白的馒头和可口的熬菜,一来二去两人越来越熟络。
好心夫妇给流浪聋哑老人一个“家”
随着了解的深入,王朋一家人对老人越发尊重和同情,“他是一位特别有自尊心的老人,感觉不能白吃我们家饭,客人走后,老人拿起抹布、扫帚就干活。”此时,王朋家出租的小煤房到期了,王朋和父母商量能否将老人安顿在这里,给他一个家。一开始,父亲王龙和妻子刘九玲顾虑重重,“老人从哪儿来的?还有没有家人?会不会身体有其他的疾病?这些都是我们顾虑的。”但在王朋的坚持下,夫妻两人最终答应了。
几天后,老人被接进了新家。此前,聋哑老人住在四处透风的一处废墟中度日,那里只有老人捡来的各种各样的废品。王家人将老人的废品卖了42元钱,交给老人收好,支好一张简易床,拿来一床干净的被褥。老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
“我们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王龙说,老人和他家人在一个桌上吃饭,儿子王朋还不时带老人去洗澡,妻子也偶尔给老人买件新衣服,虽然非亲非故,却像一家人一样温馨和谐。
老人字迹难辨家在何方成谜
今年1月20日10时许,记者来到王龙的小饭馆见到了老人,1.5米高,干干净净的,穿着棉衣,戴着皮帽,满脸红光地坐在凳子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跟王朋玩闹。他们的旁边还有只小黄狗,跑来跑去,十分可爱。据王家人讲,小黄狗也是他们家捡来的,或许是老人觉得和他命运相同的原因,非常喜爱。“他是聋哑人,平时交流只能猜测,或用手比划。”王朋告诉记者,老人想吃什么或想干什么,就用手去指,虽然在这里住了将近一年了,但他们仍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家庭情况。
记者来到老人居住的新家,不足4平方米的小屋中,用塑料凳子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床,床上叠着王家为他买的新衣服,怕老人受冻,屋里还放有电热扇。
见到记者询问,老人笑容满面,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他存的好几沓一元钱,还不停地用手来回指、比划,与老人朝夕相处的王朋便当起了翻译。通过小翻译记者模糊了解到,老人在讲述之前街头流浪时受到殴打,被强迫到工地上干活等不幸遭遇,现在王家对他照顾得很好。不一会儿,老人笑着笑着,突然流出了眼泪。“去年八月十五的那天晚上,我给他指了指月亮,老人悲伤地低下头。”王龙说,其实老人还是想家的,可至今对老人的家庭信息一无所知。
为了与老人交流,记者拿出笔和纸,写出“家在哪里?”“想回家吗?”试图询问其家庭信息,老人也拿起笔写了起来,虽然是方块字形,但却无法辨识。
怕被家属误解借助媒体寻亲
采访时,记者见到了王龙77岁的父亲王春光。他告诉记者,自幼家境贫寒的他,也曾上街讨饭,也是靠社会上的好心人才能活下来,因此从小就教育儿孙,要善待穷人,“我说的都是良心话,做人不能忘本啊!”他对儿子一家的善举非常支持。“马上就要过年了,希望能跟老人家人联系上,愿意带回家就带回家,不愿意我还养着。”王龙说,近一年的相处,一家人都和老人有了感情,但每个人都会想回到自己的家,帮老人寻家也是他们的义务。“现在老人身体健康,可万一有一天他的儿女找来,说你虐待老人,你怎么办?”有次和朋友聊天,朋友的这番话让王龙一家人更加顾虑起来。“别被老人家人误解了,希望媒体能给我们作个证。”这是记者离开时,王龙说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