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妻的搀扶相守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3-12-19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文笔
因为残疾,他们过得比普通人家坎坷,多数残疾夫妻都清贫、辛劳,但在他们平淡如水的生活中,也能嚼出一丝爱的味道——那不是轰轰烈烈的浪漫,不是海枯石烂的情话,而是相互偎依取暖,相互扶持关爱。从他们的生活中,纷纷扰扰尘世中的人们似乎能读到一些爱的真谛。
在佛山,也有这样两对夫妻。“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是这一世相识相知的缘分;而“100厘米身高差距的爱情”,则是只能蹲在地上走路的女主人公的幸运。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
中午,佛山禅城区祖庙附近一处有20多年楼龄的老居民楼中,一对夫妻开始合作做饭。妻子负责切菜,丈夫负责掌勺,食材有几块鱼头、一把青菜、一个白萝卜。鱼头在电饭煲中被蒸熟后,丈夫往上面滴了几滴酱油,并把鱼头分成两盘——一盘去了鱼刺都是鱼肉,还有一盘鱼骨头比较多。
丈夫说,都是鱼肉那盘,得给失明的妻子吃。
第一次约会
她的眼睛看不见,他的右手畸形无力。结婚20多年,他便是她的眼,她便是他的右手。
她叫叶碧如,他叫李志伟,都是佛山禅城人。叶碧如是一级视障残疾人,由于小时候就患上病毒性角膜炎,几乎完全生活在黑暗中;李志伟右手畸形无力,连衣服上的拉链都没力气拉起。
两人相伴走过20多年,生活清贫而简单。夫妻俩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广州植物园,那是20多年前,他们第一次约会,那时去趟广州很不容易,他们从佛山出发,先搭了几个小时火车,又乘轮渡,才到达植物园。那时叶碧如的视力还没有现在这么差,李志伟第一次牵住了叶碧如的手,带着她到处观赏。
谈及他们如何相识,叶碧如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当时我和丈夫都在残疾人福利厂工作,接触多了,便产生了好感,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什么理由。”
为看病争吵
婚后,两人相互依偎扶持,李志伟每周都陪着妻子上医院检查眼睛。但没过多久,叶碧如就被查出患了肿瘤,由于收入不够,只能放弃治眼睛,转而把肿瘤抑制住。李志伟说,现在看病每个月报销后还需要400多元,这几乎占了他们收入的一大半,有时候实在支撑不下去,就找人借钱。
让夫妻俩争吵最多的话题便是叶碧如的病,有时候叶碧如觉得精神好了点,为了省钱,就不想去医院看病了,可是李志伟坚决不同意,每个星期都坚持带着她到医院排队看病。
书法家赠字
夫妻俩婚后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女儿,如今已在读中职学校。一家三口一直住在李志伟父亲留下来的两室一厅的房改房公寓中。他们每天的饭菜钱控制在8元左右,比如羊城晚报记者到访的那天,李志伟买了5元鱼头、2元青菜、1元萝卜,中午烧好,吃剩下的晚上加热继续吃。李志伟每天都会骑单车到远一点的菜市场买菜,一斤菜可以便宜几毛钱。
现在叶碧如已经从福利厂退休,李志伟平日从工厂领一些电子零件回家加工,做20斤有80元,他一天能做10斤。李志伟说,现在家里主要的收入是妻子退休金、低保金和他的工资。
“意重冰河暖”——在李志伟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幅毛笔字。李志伟说,结婚后,由于经济压力以及碧如的视力不好,他们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天气好的时候,他会牵着碧如的手到楼下的公园走走,有一次在公园里偶遇一位书法家,听了他们的事情后,书法家赠送了这幅字。
李志伟说,每天穿衣服都要让妻子帮忙拉拉链,已经20多年了,妻子性格很好,几乎不发脾气。
叶碧如说,结婚这么多年,每次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很有耐心地帮助自己。
100厘米身高差距的爱情
20多年前,一个身高178厘米的小伙子和一个只能蹲在地上走路的姑娘相遇了,他们跨越了整整1米的身高差,领证结婚,相守在一起,一守就是大半生。
经人介绍相识
杨少梅是佛山南海大沥人,一岁学走路时就被发现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没法正常走路。离开轮椅时,她只能蹲在地上向前挪动,视线高度只有70多厘米。从小杨少梅就足不出户,年轻时她靠在家里做手工赚钱,当时并没打算结婚,怕嫁不好,还要受气。后来在嫂子的介绍下,她认识了来自清远的小伙子——身高178厘米的梁廷。
当时梁廷在工厂上班,下班后常常来她家陪她聊天、做手工。梁廷说,杨少梅特别开朗,岳母人也很好,这些吸引了他。1990年,二人领证结婚。
一家组成“看楼团”
“让妻子到外面看看,是我当时最想做的事情。”梁廷说,婚后他就跟别人借了一辆28英寸的红棉大单车,载着妻子出门,没想到路上车翻了,两人都摔倒了——20多年后,他们回忆起这幕时,一起大笑起来。
1998年,梁廷拿出了自己几年工作攒下的4000多元积蓄,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杨少梅说,这辆摩托车有全家最幸福的回忆,那时丈夫常骑着车载她和女儿去桂城公园,每次回来,杨少梅便会高兴地告诉大家哪里又有了新的建筑和楼盘,邻居们便给他们一家人取名“看楼团”。
每到星期天,“看楼团”就会出发,一家人还一起去吃麦当劳,由于杨少梅行动不便,丈夫带着女儿进店去买,她就坐在摩托上等着丈夫给她送出来。“当时觉得很幸福,他从来不害怕被别人知道我有残疾。”杨少梅说。
“看楼团”看了几年的楼盘后,梁廷便开始谋划着为这个家买一套房子。结婚后,他们一直是在租房,由于各种原因没申请到保障房。
2001年,他拿出自己积攒的3万元钱做首付,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当时周围人对他的行动很惊讶,梁廷说,自己还房贷确实有压力,当时他就想,如果到时候真没法还,就当全家人住了一段时间的酒店,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从不问丈夫工资多少
买房一段时间后,由于工厂搬迁,梁廷失业了,当时孩子要读书,每个月要还800元钱的房贷。“当时真想从30楼跳下来。”梁廷说。但杨少梅说,当时丈夫什么都没告诉她,她也什么都没问,只是默默地在家里做好家务。
“他做什么我都相信他,我从不问他工资有多少,有多少积蓄。”杨少梅说。
在杨少梅的眼里,梁廷很上进。刚结婚时,梁廷在火柴厂工作,每个月有120元的收入,女儿出生后,丈夫觉得自己应该有一技之长,于是除了每天工作后回家带孩子,他还会去夜校上课,考了电工证,后来便开始做高压电工。
杨少梅觉得她和丈夫的相处之道就是信任二字。
为她特制各种家具
在杨少梅家小小的厨房中,有3把高度不一的椅子,都是梁廷特地为她“定制”的。杨少梅干活时可以先坐上矮的椅子,然后再借力坐上稍高一点的椅子。
他们家吃饭桌椅都比普通人家的要矮一截,多数椅脚都包着一层厚厚的布,用于防滑和加固,这些都是丈夫为杨少梅特制的。为了能让妻子更方便地晾衣服,梁廷还做了一个轮滑板——一个木板下面有4个轮子,每次少梅要去晾衣服,就把衣服放在木板上,一边蹲着走一边推着滑板。
上楼梯时,杨少梅会从轮椅下来,蹲着慢慢爬一阶一阶楼梯,梁廷就在她后面保护着,下楼时,梁廷便会在她前面护着。
现在杨少梅依然每天在家做手工,但眼力不好了,做得慢;而梁廷年龄大了,电工也做不了了,目前待业在家。梁廷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趁还有能力,为老婆和自己存点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