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母亲为瘸儿治病报亭安家
2012-10-24

 蜗居母亲为瘸儿治病报亭安家

2012年10月24日    来源:东方网

  在山西省太原市街头,66岁的母亲刘月娥与40岁的儿子郭红卫在一间报刊亭内安了家,母子背井离乡多年,是为给郭卫红治疗骨髓炎。刘月娥说,“孩子现在头脑不灵光,腿脚也不方便,断了药无治疗就会瘫。所以只要这里能住,我会一直陪他。”
   
  23日清晨6点半,天空微亮,太原市街头大小店铺都紧闭大门。唯有刘月娥的报刊亭里面发出声音,为了生计,郭红卫找了一份环卫工作,早上七点要去上班。
   
  报刊亭并不大,四平方米左右,三箱饮料,一台缝纫机,些许杂志就占用了三分之一的地方,一张两人坐凳子则填满其余的空间。旧报纸垫到与凳子齐平,盖上床单就成了一张“床”,而这不足一米宽的“床”,刘月娥已经睡了四年。
   
  刘月娥说,“如果不用报纸将凳子加长,睡觉时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床太窄了,晚上睡觉我都不敢翻身,早起后再把报纸拿出去卖。”
   
  报刊亭身后狭小的空间内,刘月娥用简易板为儿子郭红卫搭了一间卧室,一张木板搭成的床就已占满,没有照明,郭红卫只能摸索着穿衣服。报刊亭另一侧,“露天”厨房内整齐的摆放着简单的厨具。到了晚上,刘月娥就将用品收拾好,在用纸板围起,挡风也防盗。
   
  现下已入深秋,报刊亭单薄的玻璃外墙难敌寒冷。刘月娥说,“这个时间会比较难熬,等送了暖气会好些。”
   
  起床后的郭红卫看到家里来了生人很是诧异,面对记者的提问也是笑而不答,只是盯着母亲看。对此,刘月娥解释,“他现在有点痴呆的症状,害怕见生人。”
   
  虽然话语不多,但郭红卫极为勤快,洗漱完毕后,郭红卫拿着拖把将报刊亭周围散落是垃圾清扫干净,将水桶、饮料,遮阳伞墩子等重物安置好。刘月娥说,“这点让我很是欣慰,知道干活,就是还知道心疼我。”
   
  母子二人来自山西襄垣县山区,2000年郭红卫在邻居盖房帮忙时摔伤,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无法治疗。当转院至太原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刘月娥说,“起初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现在能走路已经是很好了。不过还是烙下了病根,走路一瘸一拐的。”
   
  在2008年,迫于经济压力,郭红卫不得不出院,单靠药物治疗。为了省钱,刘月娥找到了距离医院不远的报刊亭,“省了房租,还能增加收入,两全其美。再加上孩子环卫的工作我们就能自食其力,很是满足。”
   
  目前,郭红卫每天上午清扫大街月收入600元左右,而报刊亭生意不景气,将够和租金持平。年迈的刘月娥看着儿子还是有些许发愁,“我毕竟不能陪他一辈子,只希望以后有好心人能帮他一把,能维持正常生活,不脱离治疗,否则他会瘫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