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月支出万元助养8名孤儿
2012年7月10日
每天早上6时,顺德伦教鸡洲总有一个大人带着8个孩子打太极,这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这是鸡洲一个特殊的家庭。说其特殊,不是因为小孩多,而是这8个孩子来自天南地北,有汉族、也有藏族,而且都是孤儿。
这些孩子是怎么来到顺德的?这个“家庭”有着怎样的故事?上周六,记者探访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钟老师不愿意透露名字。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钟老师特地租了一栋单家独户,用于孩子们的生活与教育。钟老师的穿着与众不同,身上穿的T恤上,正面写着“和谐社会、礼义之邦”,背后则写有“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孩子们也有相似的T恤,衣服正面是“父母呼、应勿缓”,背后写有“知恩报恩”四个字。“时时刻刻将这些贯穿在对小孩的教育当中。”钟老师说,不是让他们报自己的恩,而是让他们感谢这个社会。
走进屋内可以看到,一楼是孩子们的食堂。二楼是生活与教育区,大厅内摆了四张大桌子,他们平时上课就在这里。“叔叔好。”来到二楼时,孩子们正在整理内务,见到有客来访,都大方地过来问候。对于钟老师,孩子们也习惯地叫:“大钟老师好。”
仔细打量这间课室兼生活区,可以看到,墙上贴着这个特殊家庭的公约《悌家》,里面写到:用人物需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兄道友、弟道恭,互相帮助、互相爱护……钟老师将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都写在这份公约中。
二楼两旁的两间小屋是孩子们的宿舍,每间住4个人。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朝气,他给所有孩子安排的虽是双层架子床,但每张床基本上都是1米8左右的大床,蚊帐则是温暖的红色。
钟老师说,“做这些事情是长期的不是一次性的。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去做的。自己是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钟老师的家庭也非常支持他的善举,妻子经常给孩子们做饭。即将读初中的孩子也经常来这里帮忙,用行动表示对父亲的支持。
“希望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钟老师第一接触孤儿是在2011年。他说,自己是在2011年与一帮朋友在怀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第一次接触到孤儿。
“孤儿出现在我面前是一种缘分。”钟老师说,在一次偶然接触中发现有3名准备分散到亲戚家里抚养的孤儿,自己觉得这3个孩子实在可怜,于是决定帮助他们。
“并不是收养,而是助养。”钟老师告诉记者,一方面是领养手续太过麻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们的亲戚们放心,他选择了助养模式。
在钟老师的助养中,监护人仍然是这3个孩子的亲戚,但孩子的生活及教育都由钟老师负责。其实这与收养没有任何区别。“孩子等于和你没有任何名分,你不介意?”记者就此向钟老师提问。钟老师说,无所谓,只要能帮助他们就可以。
钟老师说,原本只想助养一人,但看着3个小孩子如果分开是实在是太可怜。于是钟老师咬咬牙,决定将3人都带到了顺德。
青海玉树地震后,钟老师的朋友们前往当地了解情况,并拍了很多照片给钟老师看。“在里面看到有很多玉树孤儿,觉得他们很艰难,有一种强烈想帮助他们的想法。”钟老师说。
朋友们也都知道钟老师家中助养了3名孤儿。他们向钟老师征求意见,是直接给善款,让有关部门帮助玉树孤儿,还是直接接他们到顺德来?
钟老师考虑再三,给出意见:“这一两年间,听到有不少助养孤儿的,一年只是过去看两三次。结果发现孩子长大后,反而变坏了。因为这些孩子成为孤儿后,别人觉得他们很可怜,纵容他们的依赖,甚至有部分孩子养成了只会伸手要钱的习惯。”
但问题再度出现:“如果不直接捐款,将孩子带到顺德容易,但谁来长期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谁能给他们好的教育?”
“被玉树孤儿的遭遇打动,希望能提供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钟老师得知情况后,毅然决定接手。“3个与8个没啥区别。”钟老师笑笑说。
为孩子做“发展规划”
当几名顺德人提出带玉树孩子到顺德抚养时,玉树孤儿院的院长也很担心。“这是人之常情,毕竟离得太远。”钟老师说,而且他们提出的助养而非领养让院长更担心。
钟老师再度向记者解释为何继续采取助养模式。“领养实在太麻烦,玉树这么远,各种手续办下来,时间太长。”钟老师说,于是决定采取助养模式。他一直与院长商量,希望做一种新的探索,定位就是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帮助其健康成长。
最终,钟老师他们对孩子将来详细的发展规划,打动了这位院长。“我希望做到教育、抚养、生活、成长四位一体的帮助。”钟老师说,这样才能真正将一个人“扶”起来。
在今年3月19日,玉树孤儿院院长亲自送5名玉树孤儿来到顺德。“总共5人,都是15、16岁的孩子。”钟老师说,在考察了顺德的环境后,院长才放心地将孩子留在这里。钟老师说,将来如果可行还会过来一批。
“这5名玉树孤儿不是地震中的受害者。院长告诉我,他们是在地震前便已经成为孤儿的。”钟老师说,这些孩子各有难以言及的过往。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在山上放羊时,被雷击而死,不久之后,这个孩子的母亲也因病去世。无奈之下,这个孩子被送到了孤儿院。
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刚到顺德时,5个孩子的现状仍然让钟老师大吃一惊。“刚到顺德时,每个孩子都是蓬头垢面。”钟老师回忆到。
但这些孩子适应的速度很快。“基本没有什么不适应期。”钟老师说,过渡不仅快而且很自然。
由于长期呆在孤儿院,几个孩子也沾染上了一些坏毛病。朶拉是8个孩子中最大的,“这个孩子,来的时候有抽烟的坏习惯。”钟老师说,一段时间后,朶拉是改变最大的一个,他主动戒烟还将零花钱交给钟老师保管。
被老师“揭发”让朶拉觉得很不好意思。他说,抽烟是不好的,以后都不会再抽。对于在顺德的3个多月的生活,朶拉觉得很适应,“这里生活环境舒适,重要的是有钟老师的关心和照顾。”
从零开始的教育
在5个藏族孩子来之前,钟老师一直信心满满。但孩子们到来之后,钟老师发现,之前为孩子们所做的成长规划要重新制定了。
原来,此前钟老师与玉树方面的沟通出现了偏差。玉树方面告诉钟老师,孩子们的汉语交流没有问题。但来到了顺德后,他发现孩子们只有大约30%的话能用汉语词汇表达。其余的交流只能通过手势,更不用说用文字交流了。“政府等常用词语(孩子们)都不知道啥意思。”
这让钟老师一下子蒙了。“原本想着等他们一过来,就送去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技之长,但这种情况就将他们送去读书,是很不负责任的。”钟老师说,再度询问之后,他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未曾小学毕业。
“只能是从零开始。”钟老师说,为此,钟老师重新制定了孩子们的发展规划,先从小学知识教起。
但与其他孩子的教育不同,钟老师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让孩子们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他们年纪大了。”钟老师说,由于孩子们基础差,为了让孩子们认字更快,他选择了直接教认字而非教拼音。钟老师说,刚开始一两个星期教《弟子规》,现在教的都是四书五经,用熟读成诵的方式解决他们的认字难题。
现在,对于孩子们的基础性教育已经进入第四个月,所有玉树来的孩子汉语水平都突飞猛进。“从过去的可以理解三成,变得可以理解一大半了。”钟老师高兴地说,打算先用3年左右的时间帮孩子们打好文化基础,之后再考虑让孩子们学习技能。
现在,钟老师除自己教孩子们传统文化外,还聘请了3位全职教师来教孩子们。仅仅是请老师的花费便需要近9000元,再加上租房约2000元,经济压力很大。“不管如何我都会想办法。”钟老师说,挺无奈,但日子也需要过。
但钟老师也说,对孤儿们的关爱得到了不少热心人士的认同。“有经济条件好的,会给一些经济支持。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都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送一些吃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