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新时空而不懈奋斗
2012-03-09

中国高铁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新时空而不懈奋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强3月8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中国高铁不存在与外国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国高铁的整体自主知识产权是得到国际认可的。(据《新华网》3月8日)
黄强介绍说,高铁是一整套的系统,彼此的匹配关系需要衔接好。这种匹配关系只有搞总体设计的才能研制出来,“所以不存在中方侵犯外方知识产权的问题,中方和外方并不存在这类纠纷。”中国高铁的研制顺序是,项目论证、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细节设计制造,实验验证,最后是运用调试。中国高铁的总体技术比外国好,整个集成的能力比较强,局部的一些细节制造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外水平,但还有不少地方尚未达到。“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一好遮百丑,落后的地方还是要追赶,这是必然的。”
此前,中国高铁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一直被国外不怀好心之人产生疑问。但是,中国高铁用科学发展观,用翔实的数字、数据等,来证明中国高速列车完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中国高速列车项目,共有国内一流重点高校25所,一流科研院所11所,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1家参加研发,有63名院士、500余名教授、200余名研究员和上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研发生产。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等装备生产企业数十万人参与生产制造我国高速列车。我国高铁不仅在高速列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在系统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工程试验和实践,制定了100余项高速铁路建设标准规范,覆盖了工务工程、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系统设备、运营调度、客运服务六大系统,实现了各系统的协调衔接,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和成套工程技术。中国高速列车各项所取得的成就,是这个庞大的团队数年日夜奋战的结果。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高铁已经申请专利1900多项,还有481项正在受理。与任何外国公司没有发生过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铁路部门就开始对世界高铁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跟踪研究,对高铁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全面攻关。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铁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系统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迈入世界高铁先进国家行列。除此之外,无论中国的京津城际、武广、郑西、沪宁、沪杭高铁等等,还是京沪高铁,线路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线间距、隧道净空断面等主要技术标准在目前世界高铁中也是最高的。因此,中国高铁大量的技术指标已经远远优于其他国家。在中国穿山、架桥、高原、山区、沼泽等复杂地带修建高速路段技术,许多国家是无法相比的。
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中国高速列车先后采用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开发、升级、再创新的制造模式,自主研制生产了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及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现在拥有了高速列车的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水平世界领先,每个零部件的制造都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举世属目的京沪高铁开通,再一次展示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推动了世界铁路的发展,成为人类科技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中国铁路仍将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完善我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中国铁路愿与各国携起手来,共同为促进铁路技术进步,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新时空而不懈奋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