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车走下的铁路职工学雷锋更是“锦上添花”
2012-03-08

从列车走下的铁路职工学雷锋更是“锦上添花”

参加了“永远的雷锋”大型晚会,刚刚回到清原农村的家,辽宁省道德模范、“百姓雷锋”袁存泉家里来了一大群客人。他们身穿制服提着礼物,仔细一看,原来认识:是K95次“雷锋号”列车员杨思浩和同事们。(见《光明网》3月5日)
今年2月18日,袁存泉在北京录制完节目,返回时恰好乘坐K95次“雷锋号”列车。一路上,袁存泉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稿件《“雷锋”出差一千里 好事“遇到”一火车》,报道了袁存泉北京一行遇到的好人好事。
16年前,袁存泉为了避免牛车上的人摔下受伤,双手拉住受惊的牛,导致颈椎受伤,脖子以下失去知觉,从此留下身体残废。但他身残志坚,用双臂和手指关节学会了在键盘上敲字并写出了三本书两百万字。这次袁存泉是参加中央电视台《从我做起》节目,一千多公里的行程曾让他犯难,没想到他“出门一千里,却遇到火车上到处是雷锋的身影。”袁存泉深有感触地说:“常听人说现在是金钱社会,人很现实,没有钱寸步难行,我这个重度残疾人,劳烦了很多人,没花一分钱,跑了一趟北京。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通过光明日报报道,沈阳铁路局锦州客运段职工们进一步了解了袁存泉的事迹,感到他是不仅是一位身残志坚的精神强者,更是一位发光发热的道德楷模。客运段领导决定不仅要在车上学雷锋,还要走下火车学雷锋,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于是全段职工自发捐款2000多元,又买来许多锦州土特产,在党委副书记于良文一行10人,乘坐汽车从锦州出发,奔波近400公里,经沈阳到抚顺,又走了50多公里山路,来到清原满族自治县黑瞎子沟村袁存泉家。看着他们一身身可爱的制服,一张张亲切的笑脸,袁存泉恍然又回到了“雷锋号”列车上。“雷锋号”列车的热情,不仅在车上,还在车下,雷锋精神无处不在。袁存泉将自己出版的三本书送给锦州客运段,他用嘴咬着笔,在小说《冰凌花开》扉页上写道:“爱心列车没有终点。”应于良文邀请,他又写下 “雷锋号列车,传承雷锋精神”,送给锦州客运段,于书记表示,要把这句话带到“雷锋号”列车上,让旅客感受到浓浓的学雷锋氛围。清原是抚顺的一个县,也是雷锋城,看到锦州“雷锋号”来到雷锋城看“雷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战树成非常感动,特意来到袁家,热情地接待了来自锦州的客人,并表示,一定向“雷锋号”的同志们学习,把雷锋精神在清原传承下去。于良文书记表示,以后将把清原作为学雷锋基地,建立起长期的联系。
袁存泉是辽宁省道德模范、“百姓雷锋”,一次偶然的机会乘车遇到了K95次“雷锋号”列车,雷锋遇雷锋、雷锋学雷锋、雷锋帮雷锋,更是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袁存泉身体残废成为“百姓雷锋”,K95次“雷锋号”列车在服务工作当中,始终待旅客如亲人。如今,K95次“雷锋号”工作人员走下列车,来到几百公里之外的“百姓雷锋”袁存泉家里,给辽宁省道德模范送一点“雷锋号”工作人员的爱心,让好人有所好报,让好人一生平安。K95次“雷锋号”工作人员是好样的,“百姓雷锋”袁存泉的事迹是感人的,“雷锋”出差一千里 好事“遇到”一火车,让袁存泉没想到他“出门一千里,却遇到火车上到处是雷锋的身影”。走下火车的铁路职工学雷锋更是“锦上添花”,更是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无论是列车上、还是社会、农村、学校、企业等每一个角落到处是雷锋的影子,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会更加蓬勃向前发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