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得起“雷锋号”,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感叹
2012-03-08

对得起“雷锋号”,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感叹
 
3月4日上午9:50,搀扶着最后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年旅客走出车厢,K96/5次列车车长王哲结束了单程的工作,站在红色车厢前,背后车体上雷锋的头像、“雷锋号列车”几个鲜艳的大字,他胸前的雷锋像章,格外醒目。(据《人民网 》3月5日)
K96/5次列车是由抚顺开往北京的快速旅客列车(套开松原——北京的2589/2590次列车、沈阳北——抚顺北的K7325/6次列车),隶属于沈阳铁路局锦州客运段。自2007年3月22日被抚顺市政府命名为沈阳铁路局唯一的“雷锋号”列车以来,列车全体乘务人员5年如一日,以雷锋为榜样,用真情服务温暖旅客。列车邀请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老人为课外辅导员,雷锋班班长担任名誉列车长。可以说K96/5次列车不仅有着雷锋精神做靠山,还有实实在在的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老人、以及雷锋班班长担任名誉列车长,K96/5次列车成为名副其实的“雷锋号”列车,关键是K96/5次列车是不是像雷锋同志那样做人、做事,对待旅客是不是像春天般的温暖?
K96/5次“雷锋号”列车在学雷锋做好事的过程中,总在旅途中追求为旅客的需求细节服务。把细节放在永无止境的服务之中,形成了“服务工作学雷锋,真诚服务不掺假”的工作理念。比如:今年1月8日,K96次第六乘务组套乘的2589次列车到达松原站,由于降雪降温,全列18节车厢中有13节上水孔冻结,无法补水。列车长张楠楠带领6名休班的乘务员徒手用铁钎解冻上水孔,保证了每节车厢都上满了水。
倾尽全心服务旅客,是K96/5次列车全体乘务人员的信条。他们时时刻刻为旅客着想,完善细节,为旅客提供最温馨的出行环境。利用列车广播,建立了旅客失物认领信息平台,设立了“雷锋服务台”,随时为旅客提供服务。记者在服务台看到,指甲刀、针线盒、胶水、胶带、创口贴……这些生活常用小物件应有尽有。每节车厢内有50个纸质水杯、2管白色万能鞋油和1把鞋刷、50个各种型号的纽扣,利用废旧的报纸折叠成果盘状,方便旅客盛装果皮等废弃物……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流传社会。如今,“出乘一千里,好事一火车”这句话形容K96/5次列车乘务人员,最为贴切。2011年9月14日,K96次列车唐山北站开车后,餐车有一名旅客突然昏倒在地,列车长张卫国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餐车,随即通知广播找医生,为其进行紧急救治。张卫国动员旅客腾出大面坐席让旅客躺卧,并让乘务员打来热水、取来被子,该旅客到达北京站时病情得到控制,紧紧握住列车长张卫国的手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不愧是‘雷锋号’的乘务员……”
雷锋爱岗奉献的精神更是感染激励着乘务人员。今年1月21日,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家境贫寒的列车员徐磊在绥中县租住的平房子着火,家里烧了个精光。没来得及收拾屋子,在同事家借住了一宿。1月22日,大年三十早晨7点,徐磊就出发坐上了前往120公里之外的锦州的通勤车点名出乘。没要因家中事故耽误工作,直到领导走访才得知。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K96/5次“雷锋号”列车工作人员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用着责任、用着真心行动待旅客如亲人,以细小的关爱和暖人心服务举措温暖着广大旅客的出行,从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大乘客的好评。帮助行动不便的旅客上下车,为失散旅客寻找亲人,将丢失的东西物归原主,为生病旅客找医生……这样的事情在“雷锋号列车”,每天都在发生。“他们对得起‘雷锋号’这个称谓!”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感叹!
我们也坚信,K96/5次“雷锋号”列车必然伴随雷锋精神在万里铁道线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始终牢记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着责任和真心行动学习、传播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远放光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