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产房”充满着为民服务的温情
3月2日,青岛开往内蒙古包头的K711次列车缓缓驶入大同车站。刚刚在列车上产下一名女婴的玄女士,被送上120救护车,她的丈夫刘某含泪向列车乘务人员致谢。(见《新华网——内蒙古频道》3月5日)
孕妇在飞奔的列车上产下一名女婴,在铁路工作人员的爱心接力下,又被安全地送上120救护车,这是多么地让人感动的一幕啊,不得不让我们去回顾温暖的“临时产房”,有着最温暖、感人的故事。
3月2日8时许,列车长夏立新巡视车厢时,接到软卧7号车厢列车员焦娜报告,25号铺位一名孕妇大汗淋漓,双手抱住肚子不停呻吟。当她赶到孕妇身边时,发现孕妇情况十分危急。列车长袁建刚和夏立新立即组织全体乘务人员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广播员在车厢内寻找医生,并与前方停车站大同站取得联系,请求120急救车上站台等候,通知运转车长及时观察列车运行正晚点情况。 为了保证孕妇的安全,夏车长赶紧安排几个比较有经验的女列车员,在软卧车厢搭建了临时“产房”。值班员李凤英迅速取来了急救药箱,准备好产包和棉签、纱布、酒精其他用品,并将止血钳、剪刀等器械进行消毒。一名到包头探亲的医生听到广播后迅速赶到软卧车厢为孕妇接生。其他乘务员将自己的脸盆消毒后帮助医生传递热水,列车供水员张海斌还为产妇送上了自己携带的干净毛巾。8时40分,在列车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玄女士平安产下女婴。列车到站后,经医生初步检查,女婴身体健康,母女平安。
产妇和婴儿被送上了120救护车,产妇的丈夫该感谢的已经感谢了,学雷锋、做好事也是相当圆满地结束了。但从此事展开来说,发生在青岛开往内蒙古包头的K711次列车上,孕妇在列车上产子并非个例。在新闻媒体上,时有报道在快速飞奔的列车上,突发即将分娩的孕妇,热心的铁路工作人员及时把车厢当“临时产房”开展爱心救援工作,或者毫不犹豫地就近临时停车,使孕妇就近城市、及时地进行抢救医治,使孕妇脱离了生命的危险,铁路工作人员这种爱心接力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始终把乘客的生命摆放在第一,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用真心行动,展现出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没有变,也是铁路服务企业一项长期工作。
温暖的“临时产房”,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铁路人,从流动车厢这个社会大舞台,用真心行动、用责任和爱心为我们的和谐社会传递更多人间大爱,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向上的力量,社会是如此温暖、和谐、充满着许多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