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温暖着广大旅客最后一公里
2012-03-08

“雷锋车”温暖着广大旅客最后一公里

时间回到十五年前的8月28日,在南京站软席候车室,一位身材修长匀称,带着甜美微笑的铁路工作人员一边推着刻有雷锋头像的“雷锋车”,一边对着候车的旅客说:“各位旅客,大家好。为了方便您的旅行,我们软席候车室推出了雷锋车,义务为全体旅客服务。”就在那一天,那辆为旅客义务服务几十年的手推车,有了响亮的名字——“雷锋车”。(据《扬子晚报网》3月6日)
1968年9月,南京站正式投入运营,当时正值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五周年。开站伊始,南京站就开始了平凡而又光荣的学雷锋历程。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南京火车站学雷锋,历年来,那感人的一幕幕。
全国劳动模范,今年71岁的李惠娟,是南京站第一代客运人。她亲历了南京站45年学雷锋的历史。“火车站怎么学雷锋,那就要体现铁路的特点,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帮助南来北往的旅客。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就肩扛手提义务为旅客拿行李、送站上车,免费为旅客代买车票、缝补衣服、寻找失物。我还发挥特长,为旅客唱顺口溜、打快板,宣传铁路旅行常识,消除旅途的烦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学雷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南京站“学雷锋”告别了“纯手工”时代,有了一辆木制平板车。“雷锋精神怎么学?到底还要不要”,1979年参加工作的孙燕光回忆道,当时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人甚至是身边的同事,对她学雷锋的事产生了质疑。“可是我始终坚信,学雷锋就是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就是要把旅客当亲人。”
1989年大年三十,由包头开往宁波的车上有位产妇要临产了,孙燕光护送产妇上医院。下了夜班,她顾不上休息,回家为产妇准备饭菜,一不小心将两个手指切破了,鲜血直流。她忍着伤痛,简单包扎后,又和儿子一道顶着漫天大雪,将年夜饭和营养品送给产妇。1992年,孙燕光被授予“铁道部劳动模范”称号。退休之后,她还经常到南京站进行义务帮班。1998年,这辆平板车正式被命名为“雷锋车”。
世纪之交,南京站建成了专为重点旅客服务的“158”(“要我帮”的谐音)候车室,学雷锋的群体也愈加壮大。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158”候车室的负责人施凤英,不怕脏苦累,常年为有需要的重点旅客义务服务。旅客称她为“肢残人的拐杖、老年人的扶手、孩子们的家长、聋哑人的翻译、特殊困难旅客的依靠”。进入高铁时代,一批80后、90后也逐渐成为传承雷锋精神的中坚力量。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雷锋精神的精辟概括。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学雷锋”与南京站同龄,雷锋车推了十五年。这辆小推车装载的不但是满满的行李,而是雷锋精神的发扬与传承。现在的南京站,雷锋车由一辆变成多辆,学雷锋的群体也越来越壮大。那如沐春风的笑容中,诠释着南京站人为旅客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这样,一代代“雷锋车手”以雷锋为榜样,在平凡岗位上,锤炼出“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雷锋车精神”,也温暖着南来北往旅客最后一公里,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写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