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博文换来近20万助学善款
2012-03-05

  一篇博文换来近20万助学善款

  2012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数年前的一个无心之举,让30岁的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张晓晖最近当选“天津市大学生2011年度人物”。
  
  最近5年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通过个人博客筹集了近20万元善款,资助河南省的贫困学生800多人次。绝大多数捐款人是匿名的,但他们看得到每一笔捐款的去向。
  
  筹款倡议是在2006年12月6日凌晨两点多发出的。张晓晖承认自己当时是一时的冲动,那时他的身份是河南大学的德语教师。他在博文里说,学校里一些贫困生的身影在脑海里“翻腾”,令他失眠。
  
  当时这名24岁的未婚青年宣布,要“以母亲的名义”发起捐助——后来定名为“母亲助学金”。
  
  在此之前,他的博文多是文学作品,其中也记录了自己失恋的心境。他形容自己是“看不见天空的猪”。从教之前,他“真不知道贫穷是这个样子”。
  
  张晓晖创办“母亲助学金”,与一位同龄人的鼓励有关。张晓晖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求学时的一位同窗,读了他描写辍学学生的诗歌后,表达了资助意愿。与许多城市“白领”一样,这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同学当时是一名肩负60万元住房贷款的“房奴”。这令张晓晖“突然感觉到自己也该做些什么”。
  
  他们每人捐出1000元启动这一项目。张晓晖公布了个人联系方式及银行账号,不过两个年轻人心情忐忑,并未指望会有真正的捐助。
  
  迄今也只有2000多人阅读了最早的这则倡议。张晓晖并非知名写手,他的博客总点击率只有20多万人次。“会有人捐款吗?”张晓晖说,自己当时就是想“喊一喊”。
  
  出乎他的意料,“母亲助学金”经历了滚雪球式的成长。最初一个月里收到大约3500元,一年之后达到了两万元,截至今年2月27日,筹到191084.9元现金和5台笔记本电脑、上千套文具、3000多件衣物。
  
  张晓晖在网上公布每一笔捐款及其去向,以及受资助学生所在学校开具的接收证明。而他本人寻访受助者的开支,均为个人负担。
  
  在5年多的时间里,他收到了388笔捐款。他不认识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有人分9次给他汇款1.9万元,而他并不确定那个自称“付金海”的男人是否真名实姓,他们的一切交往只存在于互联网上。
  
  张晓晖推测,这些捐款人多是像自己一样的普通80后。他试图发起过聚会,但从未实现过。他说,他们不想声张,只因他们就是那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不想得到什么的人”。
  
  张晓晖本人是最大的捐款人。他几乎捐出了做兼职翻译、家教等工作的全部收入。同时他谢绝了不少热忱的大学生的好意,除非他们拿了奖学金。他解释说,希望捐助人首先能够自立,能够快乐地帮助别人,不提倡“吃糠咽菜”去捐款。
  
  在张晓晖的中学老师、江苏省响水中学教师王东方看来,这名12年前的毕业生是所有学生里最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她先后9次为“母亲助学金”捐款,因为看到学生的博客,感动之余,“总想学他的样子也做点什么”。
  
  一个名叫周晓明的河南大学学生,受过“母亲助学金”资助。她因病去世之前,叮嘱家人将剩下的4000元全部回捐。
  
  有起初狐疑的观望者给张晓晖留言:“真的被你们这种坚持打动了。”
  
  有人称赞他,“这种男孩地球上已经快灭绝啦”。张晓晖则觉得,是众多“草根”网友造就了一个“不敢设想但真实存在的梦”。
  
  “母亲助学金”原计划有效期只有一个月,如今张晓晖打算继续做下去。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爱好,就像他喜欢打羽毛球,“喜欢做就去做了”。
  
  这个爱好对他最大的改变是:从前,他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很虚幻的”;现在,他觉得虚幻的世界也有真诚存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