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是如此温暖幸福
1月19日,全国迎来春运客流高峰。在火车站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在焦急期盼着回家的旅客中,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她们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进站,她们为危重病人买票、接站……她们是专门服务需要帮助的老人、病人等重点旅客的火车站客运员。在北京火车站,记者跟随几位客运员,体验她们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见《人民网-人民日报》1月20日)
2012年铁路部门推出的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火车票实名制等便民利民的服务举措,受到了社会以及广大网友的热烈欢呼,特别是人们经过对订票的流程的认知、了解、熟悉、熟练,到快速订购到一张回家、出行的火车票,那种足不出户,不用排队、拥挤、耗时的售票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作用是不言而喻。在龙年春运全国实行首个实名制春运里,为了缓解候车室乘客的压力,站台票取消后,那些老弱病残、背着大包小包、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乘客怎么办?我们欣喜地了解到在全国许多火车站有客运员、以及志愿者们,用着责任、用着爱心、用着真诚,温暖着乘客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涌现出许多感人、流泪的故事。
还是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那些温暖人心的细节。1月16日晚坐2549次列车回山东的老大娘。74岁的老人没有儿女跟随,进了候车大厅就慌了。刘雯守着她,给她打水,扶她去厕所。见老人不舍得花钱,刘雯掏钱给她补了卧铺,还买了八宝粥和鸡蛋。临走时,老人拉着她的手一口一个闺女,不让她离开,叫得车厢里的人都湿了眼眶。北京站客运员24岁的刘雯经历的第二次春运,却是中国第一个实名制的春运。由于取消站台票,不上车的亲朋无法陪护送站,火车站照顾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的压力比往年大得多。然而,春运以来,在暖暖的北京火车站,刘雯与老人这样的爱心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24岁的孙更新是素萍服务组的大师姐,她的师傅是全国劳模李素萍。“重点旅客服务这岗位不简单,成天和病人、老人打交道,得有副热心肠,有颗吃苦的心。”李素萍带过不少徒弟,可是如今只留住了7个人,全是女孩儿,平均年龄22岁。春运素萍服务组每天接待的重点旅客超过100人,比往年都多,除在车站帮助打水、买饭、送站,还要帮这些旅客联系列车长,落实车上服务,因此被誉为“火车站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别看天冷,我们的服务就是要让这最后一公里成为最温暖的一公里。”李素萍说。有位萍水相逢的旅客给李素萍寄来一副对联,“素昧平生隆冬觉春暖,萍水相逢人海沐仁和”。这副藏头对联李素萍一直珍藏,并常常拿出来给徒弟们看,“咱们服务的旅客多是病人、老人,我们其实帮不了他们什么。但他难受时,无助时,你有一张笑脸、一句热乎话、一双热手,这冬天就是春天。”
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轰轰轰烈烈的壮举,北京火车站客运员为旅客服务的感人细节故事有许多、许多,但又宛如平常一首歌,他们把微笑送给旅客,把委屈埋藏在心里,给更多的乘客送去了欢乐和微笑。其实,龙年的春运期间,在没有硝烟、繁忙的春运主战场上,全国许多火车站客运员始终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为动力,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进站,为危重病人买票、接站,耐心解答乘客的问题,为乘客引路,他们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更多的乘客在“最后一公里”感受的是如此温暖幸福。
再难的旅途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在全国交通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在当前恶劣天气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坚信,担当社会责任的铁路人将会用最大限度,全力以赴让更多乘客乘坐火车回家过年,上百万干部职工正在火热的春运第一线奋战,用着真心行动、用着真诚温暖着千万旅客回家过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