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春运”出行与家人团聚值得大胆尝试
春运期间返乡难,一部分人选择到在外地打工的亲人身边过春节。于是一场“反春运”的贺岁片上演了……“妈妈说要带我去广州动物园!”1月7日,在由重庆开往广州的K201次列车上,4岁的刘语涵歪着脑袋向周围的人“炫耀”:她将跟随外公一起前往广州看望妈妈。据了解,在这趟始发1776人的列车上,近一半的人都是“反春运”到广州与家人团聚过年。(据《华龙网-重庆商报》1月11日 )
此新闻在媒体上刊登后,迅速在广大网友中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春运期间返乡难,一部分人选择到在外地打工的亲人身边过春节的做法,许多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是让我们一起先了解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
家住重庆沙坪坝的刘语涵虽然只有4岁,但已有4次“反春运”出行经历。1月7日下午,她在外公肖朝明的带领下,又登上了前往广州的火车。在她随身携带的小书包里,除了寒假作业,还装满了她最爱吃的饼干。她说,这些饼干是送给妈妈吃的。外公肖朝明告诉记者,女儿外出打工10余年,2008年回到重庆生下外孙女后又前往广州工作。自2009年的春运起,他和老伴每年都要轮流带外孙女去广州探亲,远在江苏打工的女婿也会在春节前赶到广州与大家汇合,“只要一家人团聚,在哪里过年都是一样的。”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仅12~17号车厢里,像肖朝明这样带着孙辈的中老年人就有近60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趁春节来临前,去外地与亲人团聚的。
今年21岁的吴小敏是本次列车中年龄较大的“孩子”,她要与比自己大一岁的哥哥一起去广州看望父母,与之同行的还有两个读小学的妹妹,兄妹四人挤在两张卧铺上。“重庆到广州的票比较好买,我们就自己过去,让父母别回来。”吴小敏说,她的老家在四川遂宁,自懂事以来,父母就一直在广州务工,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但每次,她和哥哥看到的,往往是从火车上下来、疲惫不堪的父母。她告诉记者,由于春节从沿海返乡的人太多,父母每年要花数倍的精力和钱财才能在春节前赶回家。自从她读大学后,她和哥哥就让父母春节不要回家,由他们带着妹妹去广州团聚。“广州天气要暖和一些,还可以见见世面。”吴小敏说,车上还有几个同乡人,都是亲人在广州打工,他们赶去团年。春节假放完后,大家再结伴回来。
“反春运”出行有着列车长和专家意见
据K201次列车列车长刘璐介绍,本次列车始发1776人,有近一半是从重庆直达广州的乘客,其中大部分都是离开家乡,到亲人身边去过节的重庆人。“春运期间外出的人群虽然比不上返乡的人群多,但近年来,反向出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列车长刘璐称,随着交通运输质量的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与家人团聚,过完年再回家。其中,老人和小孩是“反春运”的主力军,此外,还有部分分居两地的夫妻。实行“反春运”出行不仅缓解了购票难、人多拥挤的现象,在出行的旅途中也显得轻松、舒适许多。
专家认为“反春运”缓解交通压力。“春节期间反向出行其实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据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冷述美介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让外出打工的人过年前千方百计往家里赶,这也造成了铁路、航空、公路等春运客流量高涨,“一票难求”的局面。他认为,反向出行的人们不仅可以避开回乡高峰,外出见识异乡的景色,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只要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反春运”出行与家人团聚网友观念
网友庞凤山认为:“反春运”兴起能否缓解春节回家难?要从根本上缓解春运难题,除了需要人们改变观念加入到“反春运”的潮流中之外,还需要铁道部能够在春运问题上不断出台新的举措和办法,尤其要在细节上继续做好协调工作,比如落实处理好网络购票的顺畅性和科学性,加大电话购票的力度,提高窗口售票的服务效率等等。只有全社会一并行动,相互配合才能让春节回家的路越来越顺畅!
网友渝西锋光认为:“反春运”呼唤社会管理接力,相应的社会管理却要紧随其上,决不能视若不见、听之任之。“反春运”中的人流主体多为儿童和老人,交通部门对此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群体的沿途服务,显然要相应提高级次;社会治安部门在关注春运本身的同时,则需加强对“反春运”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接纳外来务工者的地方,则更是需要真正地敞开胸怀,主动向“反春运”而来的人群介绍本地风土人情,只有让他们在异地也能过上和家乡一样的喜庆、祥和的春节……
网友高万红认为:“反春运”的益处正在显现。独特的“中国春运”现象,让中国人为之“惊恐”,让外国人为之“惊叹”。尽管铁道、民航、客运等相关部门一再承诺解决春运问题,但是这么些年了“一票难求”的状况还是涛声依旧。据国务院春运新闻发布会最新公布,2012年春运客流总量预计将达到31.58亿人次,比去年增长9.1%,创历史新高。面对这个惊人的数字,春运再令人望而生畏,却也没能阻挡匆匆“回家”的脚步。“春运”这两个字,代表了“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了,咱老百姓不就是图个团圆吗!“反春运”在缓解客运压力上的益处正在显现。有人在网上做了一首《反春运》的打油诗是这样说的,“想来还真很纳闷,毕竟外面正春运。以为自己钻错了,车上居然没啥人!”
网友陈谊军认为:“反春运”让另一种“回家”的温暖蔓延,很值得体验,也当给我们必要的思考:其实,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过年”的心情,能够真正得到家人团聚的快乐与喜悦,只要我们能够少一些途中的辛苦与沉重,多一些轻松的过程,只要我们心中有那么一个“家”,有那些一些亲情、爱情和友情弥漫,那么,这样的“回家”显然值得称道——正是基于此,“反春运”不妨更多的融入到我们的心态与生活中,让我们更懂得“爱”、“责任”以及“家”的重要。
网友叶和平认为:“反春运”群众智慧的又一闪光点,坐着干净整洁的火车,享受着温馨服务,前往亲人打工城市的路上,不仅没有春运拥挤的人流,还能欣赏到沿途的美丽风光,是何等的惬意。来到现代化的城市,感受城市的气息,和亲人一起欢度春节,对久居乡村或西部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网友王国红认为:每到春运高峰,返乡的客流远远多于出行的客流,导致交通运输出现单向拥堵,游子回家一票难求。一些有条件的人,不再回家过年,选择让家人过来与自己一起换个环境过年,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网友小李和尚认为:“反春运”是一种遗憾。被誉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的中国春运,毫无疑问每年都在刷新世界纪录。不过,这个世界纪录掺杂了太多人的辛酸,除了既得利益者,根本不可能博得大多数人的喝彩。春运期间,各大城市一票难求,“候鸟们”望穿秋水,在无奈中产生了无奈的应对模式——“反春运”!“反春运”让“候鸟们”不再焦愁于一票难求,不用拥挤进入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内,苦苦熬上几个昼夜;孩子们可以见见父母,见见外面的世界。而且,它还能让折返的列车“满载而归”!如果我们把“反春运”作为春运难的治标之策,那又如何坚守文化传统?当我们因为无法破解春运难题,而打起破坏传统的小算盘,这又将是怎样的悲哀呢?
正当《华龙网-重庆商报》1月11日刊登了近一半的人都是“反春运”到广州与家人团聚过年的新闻,《齐鲁晚报》也报道了一些家在聊城的旅客“逆流”外出,与在外打工的孩子团聚,或为了多赚点钱外出打工的“反春运”出行报道。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像李女士这样的赶着外出的客流中,还有一些旅客是出外打工。“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回家了。”家在莘县十八里铺、要去广州的老王说,那时候车票好买,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现在大家都赶着回家过年,许多建筑工地、餐厅、工厂都缺人,而且工资高。“如果这时候能做得好,这一年的工作也不用愁了。”老王说,他的儿子今年要高考,女儿在读大二,家庭负担较重,想趁着这时候出去多赚点钱。聊城火车站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春节期间外出的客流逐年增多,大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还有一些两地分居的夫妻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他说,只要条件允许,还是该鼓励一些人“反春运”,这样可以缓解劳动力需求大的地方春节期间的压力。是啊,旅客“逆流”外出,不仅在城市打工者纷纷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年前进城,工作好找,收入也相对高于平时,更关键是缓解了购票难、乘客难、回家难,而 “反春运”效果是截然相反,出行的路上也轻松了许多。
“反春运”出行与家人团聚不妨大胆地尝试
近日,新闻上出现有许多打工者、年迈的老人、放寒假的孩子等一起,乘车远行,到老人的儿女、年幼父母的爸爸妈妈哪儿过年,被人们认为“反春运”出行,以及反季节打工。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物品是这样,劳动力市场也是这样。尽管许多企业、单位为了留住城市打工人员,纷纷采取了许多好举措。比如,给打工者加薪;把打工者的孩子、父母接到企业一起过年等等。然而,春节家人的团聚和思念,也难以留住打工者回家的心情。许多城市必定会出现大批农民工离城返乡。此时,有不少企业由于急需用人却难以寻觅,此时进城,农民不仅可以找到工作,还可以在薪水上与企业老板商谈。等到过了年后,又有大批打工者蜂拥而至,工作不但不好找,薪水也低。特别是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人们纷纷回上班、进工厂、坐生意,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到处是人山人海,导致出现买票难、乘车难、出行难,更多的是城市会出现到处是扎堆着急找工作,还有出现吃饭、住宿等这样和那样的困难。
“反春运”出行与家人团聚、以及许多城市打工者赶着春节前外出去打工,说明他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淡化过春节的意识,用长远的眼光抢占劳动力市场。在许多打工者看来,只要生活的好,工作好找,能够挣钱,就如同天天在过年。还有“反春运”出行与家人团聚,显然也轻松许多。我们也祝愿“反春运”出行与家人团聚、“反季节”出门打工的打工族一路安全、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