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理解,才能让铁路发展的更美好
1月6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对铁路春运该多些宽容理解》的评论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春运即将拉开序幕,铁道部一如既往地成为舆论焦点。而今年,除了“购票难”这一常规热点外,“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也吸引了不少关注。元旦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视察时就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的铁路事业要发展,中国的高铁事业要发展;要重视源头管理,重视过程管理,重视人的管理,重视服务管理。这一表态无疑再次为我国铁路发展明确了要求。
中国高铁需不需要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只偶有宽容和理解,才能让铁路发展的更美好。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时,温总理强调,高铁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要把速度、质量、效益与安全结合在一起,同时要把安全置于第一位。如今,温总理依旧关心中国铁路建设发展,依旧关注着老百姓的出行。而对于铁路部门来说,在大力发展高铁的同时,也要把安全始终放到第一位。高铁如果失去了安全,也就失去了可信度。只有高铁发展起来了,铁路运力必然会增加,人们出行才能更加方便快捷。在春运即将到来的时候,铁路部门采取了许多人性化的举措。比如: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火车票实名制等等,受到了全社会的好评。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不是网络系统繁忙、就是电话难打,甚至农民工不会上网、不会订票,也怪罪于铁道部,把问题搞的复杂化了。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火车票实名制的实行,都是专家学者、人大代表、许多网友强烈呼吁下,铁道部顺民意所采取的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现在,出现了新问题、新矛盾,责任就是铁道部的,这没想周到,那设计的不满意,铁道部不得不听取民意,急忙改进意见,增加设备、增加人员,尽量满足广大旅客的各种需求。
面对上亿一次人口大迁移,铁路部门已经尽心尽力了,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人的出行。我们应该对铁路部门多一些理解和支持,毕竟铁路运力有限。正向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支持人白岩松所言,铁路部门在怎么努力,至少有200多万老百姓购买不到火车票,无法乘坐火车回家,由于铁路的运力所限制。只有快速发展铁路,才能解决好更多老百姓的出行。为此,解决好老百姓购票难、乘车难、回家难,需要举国之力、全社会之力,才能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在春运期间回家过年。因此,《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对铁路春运该多些宽容理解》的呼吁评论文章很有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