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3年献出“一身血”
2011-12-28

  男子13年献出“一身血”

2011-12-28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涂军(左)的十余本无偿献血证让志愿者张女士很受感动

  13年
  
  从1998年3月开始无偿献血到现在,他每年都至少会献两次血。甚至出差外地时也不忘献血,足迹遍布广州、上海、北京等8个城市。
  
  6000毫升
  
  13年时间,他到目前已献血6000毫升(相当于一个70多公斤正常成年人的全身血液量),成分血14份。
  
  17本
  
  除了17本献血证,他还是一名公益志愿者,空闲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2003年,他和妻子都成为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几年前,他还签署了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协议。
  
  无偿献血志愿者
  
  涂军
  
  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1998年3月第一次无偿献血以来,已献血6000毫升,成分血14份。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金奖1次,铜奖2次;近日还当选为中国文明网11月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好人。
  
  “献一次血并不难,难的是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献血。”昨日,与“成都好人”涂军零距离交流之后,市民张女士感叹道。
  
  从1998年3月第一次无偿献血以来,他已献血6000毫升,对于这个身高1.8米的大汉来说,差不多相当于他自身血液量的总和。他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金奖1次,铜奖2次。近日,他还当选为中国文明网11月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好人。他就是42岁的涂军,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好人”。
  
  一个市民的疑惑:
  
  献血13年,对身体有影响吗?
  
  “除了献血后要多喝水补充失去的水分、当天注意休息之外,真没觉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昨日上午,当市民张女士作为与“成都好人”零距离接触志愿者见到涂军后,迫不及待地就抛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很关心的问题:“你献了这么多年血,身体有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呢?献血真的不影响身体吗?”
  
  “不会的。”涂军笑着说,“科学早已澄清了这个认识误区。”涂军介绍,人的造血机能只要正常运作,只要不是因为意外导致突然间大量失血,对于身体是没什么太大影响的。献血后血液成分除了像血小板需要10天左右时间才能补充完整外,其他的基本上两三天就能完全复原。涂军说,献血也有助于血液的更新和造血机能的强大,从新陈代谢的角度而言可能对身体还有好处。
  
  张女士还是想知道:“那你身体是不是一直都很好的啊?”
  
  “其实我原来身体很差”,涂军介绍道,以前他经常看病吃药。后来身体才慢慢开始好转起来,这些都是献血前的事。现在除了偶尔感冒之外,真的没有什么身体不适。“我个人觉得一些气血较弱的女同志不适宜献血,但男同志一般都应该没有问题吧。至少就我个人而言,除了献血后要多喝水补充失去的水分、当天注意休息之外,真没觉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一次不经意的邂逅:
  
  自行车一停 从此与献血结缘
  
  “第一次献血时还有些忐忑。毕竟是第一次,针头扎进皮肤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
  
  张女士提出,看报纸上说涂军有厚厚一摞献血证,她想亲眼看一看。涂军爽快地答应了。很快,红色的献血证就铺满了一桌子。张女士很震撼:“真的没想到,居然会有这么多!”
  
  从1998年3月第一次无偿献血到现在,历时13年时间,涂军抽屉里的无偿献血证已经攒了厚厚一摞。而本月4日在广西北海的献血经历,让他又增加了一本新献血证。涂军说,当时他们的旅游车停在北海市中心广场,导游让大家四处转转,他一眼就瞅到了广场一角的献血车。于是,他“轻车熟路”地上了车,娴熟地坐定后捋起袖子,血顺畅地从导管中流出……
  
  这样的情景对涂军来说太熟悉了。对于首次无偿献血的情形,涂军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他骑车经过省体育馆,第一次见到一辆流动献血车停在路边。由于从来没有献血经历,他有些忐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他将自行车停在一边,走上了献血车。“毕竟是第一次,针头扎进皮肤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
  
  第一次献了200毫升全血后,涂军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他从此与献血结缘。当年9月,他又献了一次血。此后,他就没停下无偿献血的脚步,每年都至少会献两次血。一开始是献全血,后来他得知献成分血对他人更有用处后,又开始献成分血。献成分血需要事前预约好检查时间,还要使用血液成分分离仪器,耗时较长,但他同样乐此不疲。到现在,他共捐献全血6000毫升,成分血14份,获得了国家无偿献血奉献金奖1次,铜奖2次。
  
  一次次出差的纪念:
  
  出差不去逛街 就找献血车
  
  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烟台……一张张献血证也成了他从这些城市得到的最好纪念品。
  
  1991年大学毕业后,涂军被分配进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工作,到岗后的第一周就出差;1995年独立负责生产线项目的设计和制造装配。2001年,涂军进入了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从事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服务工作。每天和海外留学人员、博士接触,既开阔了眼界也提升了能力。
  
  在因公出差时,涂军也没有忘记献血。在涂军的17本献血证中,有8本分别来自桂林、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烟台和北海。他说,这些成为他从这些城市得到的最好的纪念品。
  
  第一次外地献血是2004年时在桂林,那次是他出差期间抽空去的。在成都献血已经习以为常了,去外地献血还是第一次,“感觉挺新鲜”。后来渐渐地,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烟台……很多城市的献血车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献血证也成了他从这些城市得到的最好纪念品。一般人去外地,都会抓紧时间到处游览或者购物,可涂军找寻的却是献血车。
  
  涂军说,其实出差的机会并不多,一年也就最多一两次。但以后有机会到其他城市,他还会继续去献血。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女儿妻子都成为了志愿者
  
  “和平年代不需要人们上战场、去抛头颅洒热血了,所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回报社会。”
  
  涂军十来岁的女儿,也受到父亲的影响成了小志愿者。从五六年前开始,只要有机会,涂军就会带着女儿去献血点。“她年纪小不能献血,但是可以给排队等候的人端水、拿点心,”涂军说,自己献血时,女儿会在旁边好奇地询问,他就借机向女儿宣传。涂军对无偿献血的看法很实在:“我觉得这是最便捷的公益行为,去春熙路逛街,花不了10分钟就完成了。”采访中,涂军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的没什么”。
  
  2003年,他和妻子都成为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几年前,他还签署了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协议。他说,和平年代不需要人们上战场、去抛头颅洒热血了,所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回报社会。
  
  13年的时间很长,13年的坚持很难,但是涂军坚持下来了。在13年的漫漫时光中,他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一直坚持在公益之路上前行。他的行为不仅感动了志愿者张女士,更感染着无数的人。
  
  志愿者感悟
  
  他无偿献血不图回报
  
  有人伸援手反被诬告
  
  做人要对得起良心
  
  今天上午,我到了涂军的工作单位,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成都好人”。以前一直只是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过他十几年来坚持献血的感人事迹,今天见到了生活中的本人,心情还是有一些紧张和激动。
  
  其实,我来之前心里一直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涂军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献血,家人就没有一点意见吗?我觉得,涂军这种勇于奉献的精神固然值得弘扬,但涂军的家人对他的支持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妻子的支持,非常难得。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奉献的女人,我觉得这话说得真是没有错。涂军献了那么多次血,确实很了不起,但是他的妻子也很伟大。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忽视她的付出和贡献。
  
  另外,我认为涂军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长期坚持献血,并不只是一时的热血冲动。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献血的经历,但可能也都只有一次两次。像涂军这样从1998年开始年年献血,总量达几千毫升,这就相当难得了。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捐献这么多的血,能挽救多少病人的生命啊!
  
  最为关键的是,涂军每次献血都是无偿的,但他根本就没有把回报什么的放在心上。这种精神对当前的社会风气是一个很好的弘扬和提升。现在有些人私心太重了,自私得可怕。比如前段时间,有很多人自己摔倒了,别人好心去帮助他扶他起来,他反而还诬陷人家。我觉得这些人应该扪心自问: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你再看看人家涂军,献血什么回报都没有,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无私奉献。你对比一下,不觉得惭愧吗?要是我们的社会有更多像涂军这样的人,勤于奉献又不计名利,那可以想象:我们的社会要美好得多。
  
  当涂军把他的十几本献血证拿出来的时候,我确实被震撼了。可能很多人把所有的证加起来,都没有涂军献血证一项那么多。他除了献血之外,还是一名公益志愿者,空闲时还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比如看望孤寡老人等。这些都是献血证体现不出来的。
  
  今天交流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的感触很深,心里确实也很感动。我娃娃现在在读高中。原来我一直对献血存有一点疑虑:真的不会影响身体吗?今天听了涂军的讲述,我觉得很放心。我回去要教育娃娃:要加强身体锻炼,以后也要向涂军叔叔学习去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