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售馍”的温暖和感动
2011-11-07

  “无人售馍”的温暖和感动

2011-11-07      来源:长沙晚报

  郑州一位卖馒头的老太张大娘回家吃饭时不用守摊,只需把摊子一撂,放一个公告牌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张大娘称从未核对过钱数,“吃几个也不碍事”。街坊对其称赞“比自动售卖机还强”。(11月6日《北京日报》)
  
  “无人售馍”是一则不折不扣的正面新闻,给人以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感动。这种温暖和感动与事情的大小无关,与钱财的多少无关,只与故事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有关。而在当下社会,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更加宝贵的了。
  
  古语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文明进步的一种驱动力。遗憾的是,现实里,一些缺乏诚信乃至以怨报德事件不断上演,慢慢致使集体冷漠成了一种社会病,见死不救、见危不救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一叶知秋,同样的道理,“一馍见信”。“无人售馍”横空出世,并且坚持了5年,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们的诚信并没有沦落到退无可退的地步,许多人依旧坚守、践行着基本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对诚信品质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趋同。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被“无人售馍”故事感动,然后不由自主地把掌声献给这些诚实守信的人。
  
  七旬老太坚持“无人售馍”五年,附近相熟的居民时不时帮老人照看摊子,买馍顾客自觉把钱放入箱子,这与其说是现实版的“天下无贼”,不如说是一则诚信寓言。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诚信,希望别人讲诚信,但却又喜欢假借各种或客观或主观的理由,有意无意地禁锢和扼杀自己的诚信,始终难以迈出讲诚信的第一步,让自己陷入“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沼泽。要是我们都能像这位卖馍的七旬老人一样,先把自己从某种观念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做一个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赠人玫瑰”之人,那或许就会发现,整个社会的诚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讲诚信的大有人在。
  
  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是令人讨厌的,指望每个人都成为诚信楷模也是不现实的。但修复社会道德、增加社会诚信的厚度,绝对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